Featured image of post 公平貿易之外

公平貿易之外

從這陣子白經濟讀者們的熱烈反應中,可以看出讀者們對於台灣社會不平等的議題非常關注。然而,貧富不均的問題,不只是存在於一個國家之內,更存在於國與國之間。雖然經濟學家擁抱貿易,但在國際貿易中,貧窮與富裕之間位階不平等的貿易,是否會有構成剝削的嫌疑呢?

貧窮國家的血汗勞動,如童工、勞工環境低落等,例子比比皆是。如在 2013 年,孟加拉一家成衣工廠倒塌,造成 1129 人死亡;而星巴克雀巢等國際財團血汗農民,低價購入咖啡豆,更是由來已久,也才催生了現有的公平貿易體系。然而,公平貿易有用嗎?以下文章就經濟學之角度,分析公平貿易的可行性與限制,並以公平貿易的起源——咖啡,作為實案討論。

為何公平貿易行得通?

公平貿易認證之所以可行,最根本的的立足點是消費者願意為農民的福祉多花點錢。有別於一般經濟學課本中的假設,現實中消費者,不只是在意產品本身最終的品質,有時也會在意產品的生產的過程是否公平。而公平貿易認證的價值,在於提供了第三方認證,讓消費者有足夠資訊辨別哪些咖啡豆,在生產過程中是特別善待農民的。藉由提供資訊,公平認證建立了一個管道,讓在意農民的消費者可以將自己的善意傳遞到農民手上。

就像有機產品認證,讓在意環境、健康的消費者,能夠買到心目中理想的商品。這樣的過程中,消費者得以買到心目中的好貨,而生產者最終也以較高的價格販賣商品,雙方皆大歡喜。這也就是貿易的美德,在貿易的關係中,一方願打,一方願挨,誰也不強迫誰,各自從中獲取利益。公平貿易認證亦是如此,使得交易可能。

人們在意生產者是誰,甚至願意多花點錢,並不意外。不久之前吵了一陣子的布丁三姊弟就是最佳範例。即便只是使用布丁粉製作的布丁,消費者出於一種救助弱勢的心理,仍是心甘情願掏腰包購買。而在咖啡豆的例子中,Hainmueller, Hiscox, and Sequeira (2011) 藉由在 Ebay 實際做實驗,發現消費者平均而言會為了公平貿易的咖啡豆,多付出 23% 的金額。

概念上如此,實際上,公平貿易在制度面是如何運作的呢?一般而言,公平貿易提供下列保障:

  1. 最低收購價,但不保證收購。
  2. 撥出部分資金回饋農民,提供農耕技術指導,建設學校醫院等。
  3. 融資,提供農民短期借貸。
  4. 保障農民工作環境,工時,最低薪資等。

而為了取得公平貿易認證,農民必須額外付出申請費用,以及每一年的規費,彌補販售過程中產生的運輸、認證、出口等費用。也就是說,公平貿易對於農民不是免費的,而是一種選擇。也就是說,農民可以決定花成本下去取得認證,也可以選擇在市場上自食其力。

公平貿易的優與缺

根據現有的研究,公平貿易的確收到部分成效。首先,公平貿易認證提升了農民的收入,尤其是在咖啡豆國際價格大跌的年份,最低收購價的確是扎實的一張保護網。如 Bacon(2005)的抽樣調查發現,在 2000 年的咖啡價格暴跌時,有公平貿易認證的農民,平均售價為 0.84/磅,足足是一般商業豆的兩倍。其次,同樣是在 Bacon (2005) 的調查中,發現到有認證過的農民,在主觀意識上也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穩定。最後,由於這些認證通常伴隨者環保的要求,公平貿易認證一方面也促進了永續農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公平貿易也有令人詬病的地方。其一,如今公平貿易的交易量,以咖啡豆整體的交易量來看,仍然非常小,約略是 5% 左右。其二,如同 Dragusanu and Nunn (2014) 指出,公平貿易雖然使得農民的收入提高了,但相對的這些錢並沒有流入到這些農民聘請的短期工。這些在收割季節被雇用的短期工生活依然困苦。其三, Prevezer (2013) 在訪問的過程中,農民經常抱怨用於基礎建設的資金,決策過程不透明。最後,市場上難免有魚目混珠的第三方認證機構,利用消費者良心,從中賺取不義之財。

這些問題,雖然不可忽視,但下個問題更嚴重——本質上,公平貿易成不了大事。

公平貿易為何行不通?來自經濟學的挑戰

讓我們姑且把佛心大發的消費者們,想做是池子裡的肥魚。最一開始進去這池子的農民們,僧少粥多,不亦樂乎。其他農民呢,見著池子裡的農民們好不愉快,就也跟著加入公平認證的行列。然而,在池子不會變大的前提下,每多一戶農民進入這個公平貿易的池子,每人分到的漁獲量就會越來越少。即便如此,只要進去池子裡比待在外頭好,農民仍會不斷湧入,公平貿易帶來的利潤也隨之遞減。

這進入公平貿易的紅利,會不斷減少,一直到跟取得公平認證的成本差不多,農民才會停止湧入這個池子內。也就是說,若認證機構不限制認證的農民數量,長期而言,擁有認證的農民也根本就不會賺得多,因為池子裡的人太多了,而認證又需要成本。這也是認證機構必然要面對的兩難:一方面會希望有越多農民受到公平貿易的保護,另一方面,越多農民受到保護,這保護就越是薄弱。

公平貿易之外——衣索比亞 ECX 商品交易所

「與其給一條魚,不如給一支釣竿」

2008 年春天,衣索比亞政府在經濟學家 Gabre-Madhin 博士的領導下,創立了 ECX (Ethiopian Commodity Exchange),即衣索比亞商品所。創立之目的,在於打擊肥貓中盤商,終結廣大小農被剝削欺騙的命運。 ECX 受理的業務範圍,除咖啡外,也包含芝麻、扁豆、玉米、小麥衣索比亞五大作物。

在 ECX 之前,咖啡豆的交易可說是完全由中間商(咖啡豆收購商、處理廠、出口商)把持。生產咖啡生豆的農民們,由於處理資訊弱勢,在完全不知道國際行情,以及無法判斷自家咖啡豆品質的情況下,經常遭受這些中間商的矇騙,以至於三餐不繼,生活窮困。

為達成照顧農民之目的, ECX 首先是在各大產區建立集貨中心,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務,使得這些小農們能連結上全國的市場,減低對當地中盤商的依賴。此外,又與美國精品咖啡協會 SCA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合作,訓練一批專業的咖啡評鑑師,在實驗室裡替農民們送來的豆子分級。另外,為使農民取得第一手的市場消息,也會透過手機簡訊,定時更新市場上的最新行情。

ECX 種種建設,一是提供了市場有效運作所需的基礎建設(集貨中心、電腦拍賣系統),一方面則是提供買賣雙方可信的分級制度。這樣的分級制度,不只是帶給買家保障,也有刺激農民奮發向上好好努力提升品質的效果。在此之前,不論豆子好壞皆被中盤商被迫以低價收購,又有哪位農民願意投入心力提升自家咖啡呢?

ECX 由於實施不久,相關研究並不多。在 Andersson 等(2015) 的研究中,指出 ECX 建立倉庫後,各產地之間咖啡價格差異顯著縮小,顯示出 ECX 的確增進市場效率。而 Meijerink (2014) 的研究中,則是發現 ECX 成立後,芝麻農的交易網絡顯著擴大,農民更常與原本不認識的人進行交易。總而言之,有了ECX,市場的運作更加順暢。

但是,有政府插手的地方,就該質疑

但只要是政府主導的建設,貪腐往往是無法擺脫的命運, ECX 也並非例外。 ECX 在 2012 年爆出貪腐採購案事件,致使 World Bank 取消了原定的融資。1 另外,高度集中化處理以提升市場效率的代價,是買家賣家不得直接交易,必得經過 ECX。而 ECX 又強硬規定,只允許買家在購買之後才能實際試喝。所以說,在這之前,買家對於生豆的品質,只能依賴肉眼判斷以及 ECX 自身實驗室的評估。而農民是否會有賄賂評鑑員之情況,又有誰能保證呢?

公平貿易與 ECX 的同和異

以下簡單比較兩者之共通點與差異性。

兩者同是為促進農民福祉而設立的制度。而就抽象的意義上,兩者皆是透過提供資訊(公平貿易認證/ ECX 分級評鑑),健全了市場的運作。但兩者所提供的誘因不盡相同。公平貿易主要是以最低收購價保護農民,雖然能在國際行情低落的時候保障農民,卻未能提供農民積極向上提升品質的誘因。相對的,ECX 的分級制度,能夠激發農民奮發圖強,並賦予農民議價的能力。

另外,兩者所刺激的咖啡需求並不相同。公平貿易仰賴的是消費者的道德感,而分級制度(精品咖啡)訴求的是消費者想喝高品質咖啡的需求。不難想像,後者的願付價格是高多了。根據前述的實驗,一般消費者願意為了多花 23% 的金額購買公平貿易咖啡,但精品咖啡的價格成長空間更高。根據 ECX 於 4 月 1 號公布的價格,列屬於精品咖啡西達摩生豆的來到4美元一磅,而公平貿易的最低保證收購價僅僅一磅 1.6 美元而已(包含社會救助)。2 此外,根據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公佈的數據,精品咖啡在 2014 佔美國銷量佔約 51%,比起公平貿易的 5%,多了十倍。3

當然只就價格分析對公平貿易不盡公平。公平貿易不只保障農民收入,也有投資社區基礎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的目的。然而相比之下,ECX 不只是讓農民免於被剝削的命運的一種保障,更像一種鼓勵,讓農民有奮發向上的動力與環境。打個比方,公平貿易認證,像是給農民魚吃;而 ECX,像是給農民一支釣竿。

結語

由於諸多歷史因素,低所得國家常常是國際貿易中弱勢的一方。但國際貿易並非只能是富裕國家剝削低所得的國家這樣一個型態,同樣是仰賴國際貿易維生的台灣,就藉由國際貿易賺取了大筆的收入,經濟大幅成長(但這筆收入最終如何分配,又是另一層問題了)。解救貧窮,能依靠的,不僅只有富有一方的善意。健全市場的運作,提供農民一個成長的機會,我想會是另一條更寬廣的路。

參考資料

  • ECX 官方網站

  • ECX 前任 CEO 的 Ted Talk

  • 對 ECX 的一些評論

  • 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 Fair Trade International

  • Dragusanu, Raluca, Daniele Giovannucci and Nathan Nunn (2014), “The Economics of Fair Trad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8, 217-236.

  • Meijerink, Gerdien, Erwin Bulte , and Dawit Alemu (2014),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in value chains: The case of the Ethiopian Commodity Exchange,” Food Policy, 49, 1-12

  • Hiscox, Michael J., Michael Broukhim, and Claire S. Litwin (2011), “Consumer Demand for Fair Trade: New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using eBay Auctions of Fresh Roasted Coffee” [[URL]](SSRN: http://papers.ssrn.com/sol3 /papers.cfm?abstract_id=1811783)

  • Andersson, Camilla, Mintewab Bezabih and Andrea Mannberg (2015), “The Ethiopian Commodity Exchange and spatial price dispersion.” Working Paper.


  1. 新聞連結 ↩︎

  2. 衣索比亞的知名咖啡豆產區之一。 ↩︎

  3. SCAA對精品咖啡的解釋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