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農業保險怎麼不虧錢?

農業保險怎麼不虧錢?

真是強颱氾濫的夏天, 「超強颱風」尼伯特、莫蘭蒂、馬勒卡、梅姬。有人賺到了颱風假,有人大水淹到家,但颱風天受傷最慘重的,莫過於農、漁民了。一個颱風得賠上多少作物和收穫。許多人紛紛呼籲政府推動「農業保險」,但多年來卻推廣不易,到底為什麼?又農保有何獨特之處?台灣為何做不起來?有沒有可能的解方呢?

真是強颱氾濫的夏天,尼伯特、莫蘭蒂、馬勒卡、梅姬,有人賺到了颱風假,有人大水淹到家,但颱風天受傷最慘重的,莫過於農、漁民了。一個颱風得賠上多少作物和收穫。許多人紛紛呼籲政府推動「農業保險」,但多年來卻推廣不易,到底為什麼?又農業保險有何獨特之處?台灣為何做不起來?有沒有可能的解方呢?

許多評論認為,台灣農業保險的困境是農民參與度太低,缺乏資訊,政府應當加強輔導級推廣。這只說對了到表象,卻未說中根本。我認為根本原因是: 提供農業保險「沒有獲利」,因此私人保險業者參與度不高。試想台灣保險推銷員個個十八般武藝,哪有賣不出去的險?如果農業保險的提供者能獲利,哪需政府推廣?業務員自己上山下鄉,還要擔心農民被推銷到保太多呢!但從台灣經驗上來看,農業保險只能靠政府有限的補助保險金,或靠政府、農會主持的共濟基金,但終究不賺錢,因此保險公司沒有誘因加入並推廣。

為什麼台灣農業保險會虧錢,什麼條件可能使它賺錢呢?

保險的基本原理

會喊「供給」和「需求」的鸚鵡都能當經濟學家,我怎能不喊兩聲?

保險的需求來自哪裡?人們需要保險是為了避免「不一定會發生」的壞事。以農民為例,平日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若這一季突然來了個病蟲害,一夕之間賠到脫褲,怎麼生活?因此,人們在風險未發生時就願意花錢,買一筆「隨時準備好的錢」,只要損害一發生便能取得它補償損失。

那供給呢?誰願意收少少的保費,卻要賠償大大的損失呢?要讓「保險」業者願意供給保險、不虧錢,有個簡單卻很值得說三次的原則—投保人的風險彼此不太相關,並同時賣保險給許多不相關的人。(註: 有統計學基礎的讀者,可以比照「獨立」與「大數法則」的概念來聯想。)

具體來想,如果我賣房屋火災險給 1 個人,他只願意花幾萬塊買保險,但如果他的房子著火,我要賠他上百萬的保險金,怎麼賠得起?(為了方便舉例,我將保險簡化,實際上火災險並不是這樣賣)這時我想,如果同時賣火災險給很多人,是不是就不賠錢了呢?這不一定,如果這些人住在同個社區,哪家一失火就全都燒了,那跟只賣給 1 個人一樣,還是賠不出錢。但若每個人投保人失火的關聯性很小,那如果有人失火,我便能以其他人的保費,來賠償失火的人。又因為投保人彼此「不相關」,很多人一起失火的機率非常小,因此就不會倒閉了。用白話文來講,就是「保險標的物」越多元、風險分散,保險公司越有條件賺錢。

農業保險不虧錢:「保險標的」需分散、多元、差異化

暸解上面的原理,台灣農業保險的困境便一目暸然,困境在於「投保標的風險無法分散」。農漁產業最重大的損失是天災,而台灣又是個「面積比颱風小」的國家,許多農業災害和損失都是全國性的。像今年這樣颱風接二連三,除了政府和慈善機構,哪個以營利為目的保險公司有能力或願意賠償呢?

又目前政府推行農業保險,是挑選單一或特定幾項作物、畜產嘗試辦理農業保險,例如試辦多年的高接梨保險,以及較有成果的豬隻及乳牛死亡保險,這種推動方式本身就注定下了虧錢的宿命。保險公司因應政府方案都賣保險給高接梨農民,一旦災害一發生,往往所有高接梨農民同時受損,一賠就是一大筆,風險無法分散。

怎麼解決?

解方不容易找,也不是我在網路上嘴嘴砲就能找到的,但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就有大啟示。既然農業保險的困境來自投保標的不夠多元、風險無法分散,那麼解方也可以從此下手。將更多元的農產品納入農業保險,便是可能方向。若能同時推廣多種類型的農漁產品納入同一保險基金中,有的怕颱風、有的不怕,有的怕寒害、有的耐冷。或是參考美國及日本等「再保險」的方式,將農業保險的基金本身當作投保標的,再投保到更大的保險公司、甚至跨國保險公司,將台灣農業的虧損,與其他產業或其他國家一同分攤,已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如此便能增加農業保險獲利的機會,就算不獲利,也能賠少一點、減少財政負擔。而假如真能使農業保險獲利,不用我說,保險公司「推廣」保險的能力,你我都非常清楚。

欲詳細了解台灣農業保險政策,請參考: 農業保險制度之分析 (農委會)


封面圖片取自: 阿坤 Wang kun hun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