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別讓少子化嚇唬你!

別讓少子化嚇唬你!

「台灣正面臨少子化的危機!」這句話是不是非常熟悉呢?曾幾何時,「少子化」已經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學校要倒了怪它、生活過不好怪它、政府要沒錢了也怪它。但其實「少子化」不必然是危機,反而社會進步的表徵。而「鼓勵生育」則是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設計的缺失」的偏方。自己挖洞、又呼籲我們一起填補。

「台灣正面臨少子化的危機!」這句話是不是非常熟悉呢?曾幾何時,「少子化」已經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學校要倒了怪它、生活過不好怪它、政府要沒錢了也怪它。但其實「少子化」不必然是危機,反而是社會進步的表徵。至於「鼓勵生育」則是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設計的缺失」的偏方。自己挖洞、又呼籲我們一起填補。


生育率真的「太低」嗎?或者只是「變低」了而已?

近代的社會科學在分析問題時,會分為「實然」與「應然」兩個層面。前者是問「現象是什麼?」或是問「兩個現象的關係是什麼?」這類的問題只敘述或分析事實,而不帶有評價。反之,應然性的問題則問「應該怎麼做?」當這樣的問題一被提出,背後就代表著,必須對現象提出評價,而評價就必須有一套準則。應然性的問題通常是很難的,因為評價的準則非常難有定論。

如果「實然性」的問題沒弄清楚,那麼「應然性」就只是嘴砲而已。

以少子化來說,「生育率下降」以及「為何下降?」是實然性的問題,但「生育率太低」就是應然性的敘述。下面就來談談,到底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什麼?這樣,當有人互相指著鼻子說「你應該怎樣怎樣」、「政府應該怎樣怎樣」的時候,就知道他有沒有搞清楚自己在說什麼了!


少子化的「現象」

「少子化」是指總生育率下降,而總生育率是用來估計婦女一生中,平均生育幾個小孩。圖 1 畫出了多國的生育率與人均 GDP 的散佈圖。我們不難發現,人均 GDP 越高的國家,總生育率越低。若你有興趣再進一步看各個已發展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育率都不斷下降。

圖 1:2009 年人口超過 500 萬國家之人均 GDP 及 總生育率。
資料來源:The World Fact Book, CIA ,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為什麼隨著經濟成長,生育率會下降呢?簡單而言,人們選擇生兒育女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幾部分: (1) 享受陪伴子女的過程,看著他們長大成人、感到驕傲。(2) 自己年老時需要子女照顧。(3) 農業社會中,以家庭生產為單位,需要子女增加家庭生產。

經濟發展經常伴隨著更完整的儲蓄與保險市場,這使得 (2) 的需要降低,在社會福利越優厚的國家越明顯。另外,大量勞動力從農業移往其他產業也使得 (3) 的需要降低許多。經濟學大師 Gary Becker 也提出,財富上升與教育水準提升,多會使生育的需求由「數量」移向「品質」。也就是說,所得較低的家庭,傾向生多個小孩,而每位小孩的投入的資源較少;反之,當所得與教育水準提高,父母就傾向少生幾個小孩,並把全世界的關注都投入在他們身上。

「死亡率」也是影響生育的重要因素。如果小孩出生後,花了五六年、甚至十多年撫養,但卻很可能等無大人,還沒長大就「灰髮人送束髮人」。為了因應這種風險,父母便傾向多生幾個小孩,類似「保險」的作用。因此,兒童死亡率降低也是生育率下降的主因。

說到這裡,這些是什麼危機嗎!? 都不是,「少子化」反倒是經濟發展的果實,是生活品質、教育水準、健康衛生一代一代提升的自然現象。


台灣近年的少子化

上面討論的是共同現象,各國經濟發展多經歷這樣的過程,只是不同社會及條件下,各個效果所佔的比重不同。那麼台灣近幾年的少子化有什麼特徵呢?圖 2 畫出台灣 1950 年代以來的歷年總生育率,可以看出 1955-1985 年間的快速下降,而 2000 後逐漸平緩,2010 年後至今,甚至有些微的回升。看到這張圖,先不要開始煩惱台灣會「亡國滅種」,我們先問問,為何小孩越生越少了?

圖 2:台灣歷年總生育率 (\(\%_{\small 0}\))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

白經濟熱門引用第一名的經濟學家駱明慶在 “台灣總生育率下降的表象與實際” 一文中分析,總生育率的「計算方法」會使婦女在傾向「晚婚」、「晚生」時,數字就會自然下降。也就是說,即使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的小孩總數沒有下降,但開始傾向晚點生小孩,那麼過度的幾年中,生育率會顯得特別低。因此數字的降低,不只來自「小孩變少」,還反映了晚生的效果。

圖 3 畫出各個年齡層女性的「有偶比率」,我們可以看出,各年齡層的女性有配偶的比例都在下降,而越年輕的女性下降的越多,這表示台灣女性結婚比例下降,而結婚的時間點也逐漸往後延。根據駱明慶的分析,「婦女有偶比例下降」貢獻了將近 85% 的「少子化」,反觀女性的「理想子女數」並沒有下降這麼多。也就是說,我們在圖 2 中所看到的下降趨勢,八成是來自女性「晚婚」或「不婚」所導致。

這是什麼危機嗎!? 不,這是台灣社會的一大進步。

新世代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工作機會的增加,是近年來女性漸漸晚婚與不婚的主因。這個趨勢並沒有停止,我們也不希望它停止。所以生育率還會再繼續下降。這是社會走向自由平等結果,天佑台灣,危機何在?

圖 2:1974-2014 台灣婦女有偶比率
資料來源: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但是撫養比會提高呀!

當然,因為撫養比算的是人頭呀 (非勞動人口 / 勞動人口)!少子化在「算式上」當然會使撫養比提高。但這必然是問題嗎?不是。隨著人們的儲蓄、保險工具更加齊全,可工作年齡延長,高齡者需要的撫養者自然較以往少。以臺灣來說,女性逐漸走入職場,不再像過去一切以家庭為中心,自己有了能力賺錢養老,「最適」的撫養比自然較高。撫養比上升不必然會是世代悲劇。

如果這是人們選擇的結果,我們要怎麼批評說人們「選錯了」呢?如果要說人們的選擇是錯的,這個對錯的標準是誰訂的呢?

你可能會拿出各種新聞、案例,告訴我多少子女因為過重的照顧負擔,而發生令人傷痛的社會悲劇。但我認為「貧窮」與「弱勢」才是這些悲劇的來源,而不是這個「平均數字」太高造成。貧窮的問題應該針對貧窮解決、弱勢的問題應該針對弱勢照顧,健全的社會救濟、社工機構,以及收支健全的長照方案 (長照制度應考量什麼?可參考:長照與年金的隱憂) 都是重要而直接的努力方向。跟「叫大家一起來生孩子」比起來,這些也都直接太多了!


少子化動搖財政基礎?

這是個有說服力的說法。但歸咎財政基礎為何會被動搖?也是因為政府高估了生育率,而支出太多。眼下台灣政府不斷向人們開支票,擴大各種社會福利支出。這些支出一方面增加了下一代的財稅負擔,另一方面又降低了人們生小孩的誘因。回頭看上面提到的各項影響「生育選擇」的因素,當這些需要不必靠自家小孩提供,而由下一代全體一起負擔,人們便可以「搭便車」,不必自己生,老了就有人照顧。最後,這些立意良善的政府開支,本身就帶著無底洞的體質,如果生育率繼續下降,就真的釀成入不敷出的危機了。

政府著急了,就跑來鼓勵大家生小孩啦!回頭看看上面的推論,少子化的原因不是生太少,而是性別觀念的轉變,鼓勵生育會有用嗎?不會。與其花上百萬徵來一句「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倒不如好好地調整財政支出,而不要為了選票信口開河。


結語

少子化不是「危機」而是「現象」,它不需要被「解決」只需要「因應」。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讀讀 維基百科 -少子化,「負面影響」一欄洋洋灑灑,但若仔細一讀,你會發現,全部都是局部且短期的問題。再看看「正面影響」一欄,少少幾條,卻都是長期而基礎的體質改善。這些「負面影響」並非少子化帶來的危機,而是我們「迎接」少子化世代時,必須因應的轉型過程。跟所有經濟發展過程一樣,轉型難免會有陣痛,但我們只需要因應對策,而不是要拒絕發展。

就好比一個過胖的人開始「健康化」的時候,褲子會變得不合穿,要多花一筆錢買新的,但我們不會說這是「健康化的危機」,是吧?


延伸閱讀:

封面圖片取自 Mohammed Alnaser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