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為什麼我們需要貨幣—淺談貨幣理論與機制

為什麼我們需要貨幣—淺談貨幣理論與機制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有人拿著一千塊新台幣跟你買等值的商品,你會接受嗎?那假如今天他拿著一張白紙,上面註記「等值新台幣一千塊」的字樣,並說要向你購買等值的商品,你會接受嗎?這篇文章介紹的,就是經濟學中研究貨幣本質的貨幣搜尋理論 (monetary search theory)。

作者:安德魯,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

前言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有人拿著一千塊新台幣跟你買等值的商品,你會接受嗎?那假如今天他拿著一張白紙,上面註記「等值新台幣一千塊」的字樣,並說要向你購買等值的商品,你會接受嗎?前者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場景,後者你大概會以為遇到瘋子了。但本質上,兩個情境所使用的支付工具都是一張紙,那為何我們的態度會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是什麼樣的魔力,會讓我們對於印著四個小朋友的藍色紙鈔愛不釋手,但卻對白紙嗤之以鼻呢?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來探討這背後的機制與理論。

交易的困難

要談貨幣,我們得先從理解交易開始。交易,是經濟的根本,但交易本身並不容易,尤其當我們沒有使用貨幣時更是如此。舉例來說,如果這個社會只能以物易物(barter),當阿明打算用十顆蘋果和小美換一件衣服時,此時交易得滿足兩個條件才能進行: 一、雙方都同意因交換得到的數量。 二、拿來交換的東西是彼此要的。 第一個條件是價格,而第二個條件是所謂的「雙重慾望的巧合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當所能生產與消費的產品不多時,此交易方式並沒有太大的困難,但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與生產項目增加,人們面臨一個兩難的困境,那就是人類可以透過各自的專長來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並透過交易提高每個人的生活水平時,但同時也讓符合雙重慾望巧合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低使交易變得困難,換言之,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限制了經濟發展,即便你真的很會縫衣服,可能想買衣服的人都生產你不想要的東西,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便不會發生,或著你得透過無數次的交換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同時,當生產的品項增加時,意味著以物易物的價格 ( 任兩個品項的交換比例 ) 複雜度也跟著增加了,這對於交易本身都是一個成本。那人類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呢?

不然先欠著

第一種解決辦法——賒帳,也就是信用交易。聰明的人類發現,即便當下只能滿足交易一方的慾望,只要在未來的某一天對方願意返還你需要的東西,那麼就算交易當下對方沒有提供等值的商品,交易也還是可以進行的!這種交易方式並沒有解決雙重慾望巧合的困難,但他讓有交易物品有時間差的兩人可以交易 ( 像是對方有你想要的東西,但後天才可以給你 )。於是善良的小美開了一間服飾店,同時接受信用交易,然後就發財了嗎?

當然不是,不難想像這樣的店家沒多久就會虧損到無法生存。原因是,如同以物易物有所限制,信用交易也有其技術上的困難,可分為:承諾履行 (commitment)、債務執行 (enforcement)、債權紀錄 (record-keeping)。回到服飾店的情境,阿明光著上半身走進店裡,什麼都還沒說就被警察抓走了 說想要買一件衣服,但蘋果要後天才會收成,於是他承諾收成之後再拿十顆蘋果來還,小美想想覺得合理便答應了。下列分別是三種狀況可能會遇到的狀況:

  1. 隔天阿明的果園突然發生大火,只搶救出五顆蘋果,小美了解阿明不是故意的,然而對在當下應該收到十顆蘋果的小美,還是承受了五顆蘋果的損失,這就是不完全承諾履行 (limited commitment),這種情況常發生在支付工具有不確定性的時候,如例子中的農產品,而不確定性也連帶影響你接受信用交易的意願。

  2. 假設阿明順利收成了,但因為果園離店面太遠,小美不知道果園的情況,因此阿明謊稱遭受火災只能付五顆蘋果,這時候小美可以找鎮上公平出名的浩鴿幫你驗證火災這件事,如果發現阿明說謊便能逼迫他付清十顆蘋果,代價是小美得給浩鴿一顆蘋果,這就是不完全債務執行 (limited enforcement),如果債務執行成本過高,像是浩鴿的費用改為單次六顆蘋果,也會減低接受信用交易的意願。

  3. 假設阿明順利收成,但他只拿了五顆蘋果來付款,原因是阿明聲稱當初約定的是說五顆,還嗆說「你說的十顆,有用白紙黑字寫下來嗎?」尷尬的是,交易的當下只有他們兩個人在店裡,因此交易的內容也只有雙方知道而已,這種無法被驗證的狀況我們稱之為不完全債權紀錄 (limited record-keeping),不成熟的紀錄技術也阻礙著信用交易。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如果沒辦法克服這三個技術上帶來的問題,人們在接受信用交易之前就預期會遭受損失,因此選擇了不接受信用交易。在過去技術不發達的社會裡,信用交易或多或少可以在小規模的社會架構下施行,像是部落,主要依賴的是人們彼此互相熟識,一旦有了違約的壞名聲就很難取信於他人,或者部落耆老也可以擔任仲裁;而現代社會之所以可以使用信用交易 ( 如:信用卡 ),主要是因為技術進步減緩了這三個問題,但在相關技術進步之前,人類就已經想出了另外一套解決辦法。


以物易物到商品貨幣

假想一下,今天小美只會生產衣服,而她現在想吃雞蛋;但賣雞蛋的浩鴿不缺衣服,他比較想吃蘋果;而小美知道生產蘋果的阿明需要一件衣服。如果你是小美的話你會怎麼做呢?沒錯,小美可以先和生產蘋果的阿明交易換來蘋果,再來換到的蘋果去和浩鴿換取雞蛋。在上述交易中,蘋果變成了交易媒介,因為蘋果不能直接帶給小美好處,是「可以用蘋果換取想要的東西」這件事情對小美有好處。當我們把一樣商品當作交易媒介在使用,該樣商品變成了商品貨幣,直覺上就是,如果現在沒辦法馬上換到所需的商品,那就先換成一個之後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商品,如此一來,下一次交易能換到需要的商品機率也就提高了,交易也可以更活絡了!

Kiyotaki 和 Wright 於 1989 年發表的文章 “On Money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中建構了一個假想的經濟體,經濟體裡有三種人各自生產一種產品,且都無法直接達成雙重慾望巧合,那人們如何決定出哪一項產品會作為商品貨幣呢?其示意圖如下: A 類的人生產 b 但想消費 a,B 類的人生產 c 但想消費 b,C 類的人生產 a 但想消費 c。在只能以物易物的情況下,會有一部分的人選擇先滿足對方的需求換取作為下次交易的財貨,最後再藉由另一次交易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 A 用 b 和 B 交換 c,再透過與 C 的交易獲得 a。在這樣的例子當中,c 變成了商品貨幣,那麼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某種特定商品成為了商品貨幣,像是歷史上出現過的金、銀、銅幣,而不是蘋果這類的農產品呢?

原因就在於,貴金屬比起農產品具有較優良的貨幣特質,像是:商品價值高、品質較好辨認、易保存、易攜帶、易分割等,讓使用貴金屬當作商品貨幣的成本較低。因為這些特質,越來越多人接納貴金屬當作交易媒介,增加了其接受度,而高接受度讓商品貨幣更便於使用,這使得持有商品貨幣的人相信未來可以使用手上的貨幣,這樣的「信心」確保了貨幣體制的運作,發展至此,人類也逐漸掌握「貨幣」的概念了。


法定貨幣以及其機制

想像一下你身處在一個使用金幣的時代,你的村莊有四百枚金幣可以使用,同時有一百人居住在村莊裡,日常所需花費大概是一枚金幣,所以金幣的數量還算足夠。但某一天隔壁村莊突然遷入了七百人,而且他們都沒有攜帶金幣,於是你發現金幣的數量不太能應付日常交易了,因為八百個人都需要交易,而交易都需要金幣,但金幣的數量卻是固定的。

這個有些極端的例子反應了貴金屬作為商品貨幣的缺點,也就是除非開採出新的礦源,不然作為貨幣的貴金屬本身數量是無法增加的,同時貴金屬技術上也有分割的限制,在交易日益增加的社會,人們對於貨幣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商品貨幣的特性無疑阻礙了經濟成長。於是人類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人為創造一個數量可以增加的商品貨幣!而法定貨幣 ( 簡稱法幣 ) 就在這樣的需求下誕生了。與商品貨幣不同的地方是,法幣 ( 例如紙鈔 ),本身的內含價值 ( intrinsic value ) 是趨近於零的,這個特性會讓使用者感到不安和懷疑,為什麼我要相信一千元的鈔票真的可以買到等值的商品呢?其他人真的會接受嗎?一切都取決於人們對法定貨幣的信心程度。

Kiyotaki and Wright 於 1993 年發表的文章 “A Search-Theoretic Approach to Monetary Economics” 剖析法定貨幣的機制,身為賣家的你,在考量了市場上其他交易者對於法幣的接納程度之後,再決定是否接受法幣作為該筆交易的支付工具,白話地說就是你能不能再用此貨幣去換到想要的商品,大家得先「相信」貨幣能用,法幣體系才得以支撐,所以現代國家透過法律規定法幣地位,並限定人民只能使用法幣付稅,都是增加人民對於該貨幣信心的一種手段。在 Kiyotaki and Wright (1993) 文章中第二個啟示是,當市場上有多種貨幣可以選擇且使用或持有的成本不相同時,成本較低的貨幣較容易建立信心,而當流通中的貨幣使用成本暴增時,人們也有可能對該貨幣失去信心轉而使用其他貨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辛巴威在 2015 放棄本國貨幣而改用外國貨幣作為法定貨幣。


貨幣的各種可能性

人類社會經由不斷嘗試與犯錯,逐漸地演變至現今的法幣系統,過程並非一蹴可及,中間也存在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巧思,有機會再撰文詳細說明。不過,法幣制度仍存在著缺陷,像是一方面我們透過政府的公信力與發行貨幣的獨佔地位,增強人們對法幣的信心,但同時我們也無法完全避免中央銀行爆走而帶來的通貨膨脹。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來,都是在:發現問題、想出新方法、然後發現新方法所帶來的問題,不斷循環前進。伴隨著科技進步,筆者不認為法定貨幣是貨幣制度的終點,例如還在嘗試中的加密貨幣,就是想改善央行獨佔發行權的可能缺失。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貨幣,都是為了提高交易效率而存在的,也都需要使用者的信心來支撐,所以貨幣的價值不是取決於票面上的數字,而是你我所賦予的!


作者簡介:幼小心靈在某一次因超商店員斷言手上持有的是偽幣而受傷之後,就開始思考貨幣到底是什麼的安德魯。


參考資料

  • Kiyotaki, N., & Wright, R. (1989). On money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4), 927-954.
  • Kiyotaki, N., & Wright, R. (1993). A search-theoretic approach to monetary 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3-77.
  • 鉅亨看世界:辛巴威貨幣血淚史

關於商品貨幣的延伸閱讀:

  • Radford, R. A. (1945). The economic organisation of a POW camp. Economica, 12(48), 189-201.
  • Burdett, K., Trejos, A., & Wright, R. (2001). Cigarette mone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99(1-2), 117-142.

首圖為比特幣 2018 年 4 月至今的價格變化,取自 coindesk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