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讀者投書:為何台灣人才出走嚴重?看看經濟學家怎麼說(下:討論)

讀者投書:為何台灣人才出走嚴重?看看經濟學家怎麼說(下:討論)

上篇的讀者投書以一個模型和一篇論文的實證結果,檢視「人才出走」背後可能的機制。白經濟作者群深信帶動討論可以深化對議題的認識,因此也撰寫回應和作者討論。投書的下篇就收錄了白經濟作者「呱牛」的討論,以及作者對此的回應。

上篇的讀者投書以一個模型和一篇論文的實證結果,檢視「人才出走」背後可能的機制。白經濟作者群深信帶動討論可以深化對議題的認識,因此也撰寫回應和作者討論。投書的下篇就收錄了白經濟作者「呱牛」的討論,以及作者對此的回應。


白經濟作者討論:模型在說什麼呢?

台灣人才為什麼會出走?Phenomenoner 的投書以一個著名的「O 型環模型」剖析這問題。在思考作者的立論前,我們用一個稍微不同的角度來重新看看他介紹的模型。首先,這是個不同階段的「分數」連續相乘,最後的「分數」作為產品品質的數學式。這個分數可以看成是生產一個產品所需的各個步驟成功達成的機率。如果每個步驟完美達成的機率都很高,最後就有很高的機率會出現亮晶晶的最終成品。如果某個步驟的負責人特別混,完成他的步驟的機率接近 0,這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整個產品的完成機率也會接近 0。換個說法,就是產品的「良率」低。O 型環的故事就是因為 NASA 絕頂聰明的工程師沒有意識到小小 O 型環對抗低溫的功能很重要,因此「O 型環抗低溫」這個環節完成的機率較低;過程涵蓋無數環節的「發射挑戰者號」任務就這麼敗在一個 O 型環上,在高空炸成一團火球。

這個連乘的數學式代表的是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最終產品可以是「發射挑戰者號」,也可以是一棟建築,或是一個慘澹經營的經濟學科普網站QQ 這樣的生產過程會讓人才的分佈趨向上駟配上駟、下駟配下駟。然而這結果純粹是這種特定數學式的結果。1 我們當然也可以設想一個在數學上完全反轉這特性的生產過程,讓上駟配下駟的組合可以達成最有效率的產出。但這模型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背後這「不同步驟達成機率」的解讀有其實質意義,不只是經濟學家隨便怎麼掰都可以的數學遊戲。


白經濟作者回應:貧窮陷阱在哪裡?

作者用這個模型推論的低薪循環,在學術上稱為「貧窮陷阱」。模型原作者 Kremer 的論文裡也有一個貧窮陷阱,但主題是教育投資,不是人才流動。Kremer 的故事是這樣的:當一個產品的每個環節負責人都很廢,就算有人想投資自己,多累積一些「人力資本」,當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完成自己手上的步驟機率很低,他自己一個人進步也沒用,於是就持續同流合汙,這產品整體的品質就會卡在一個悲慘的狀態。但如果我們在這故事裡納入人才流動呢?那麼一個人在投資自己的人力資本後,他大可以良禽擇木而棲,遠走他鄉尋求更厲害的同事組隊。這下大家就有了投資自己的誘因,整個環境也就脫離教育投資的貧窮陷阱。這推論可以佐證一個比較深入的概念,就是一個生產過程要出現「貧窮陷阱」,背後的環境必須提供生產成分(例如人力)一些移動上的障礙,譬如根本不給跑,或是給遠走高飛一些成本。

如果要用 O 型環理論來看待人才出走,那我們就要思考,「移動上的障礙」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畢竟別的國家也不是沒有老鼠屎,就算台灣的老鼠屎特別的好吃懶做,我們大家組隊的時候不要揪他就好了,為什麼會產生大規模的出走現象(假如我們先接受真的有這現象)?如果用這模型來看,那麼這顆老鼠屎就是只要你在台灣組隊,它就一定會和你同一隊,大家才會需要出走。什麼樣的生產環節具有這樣的特性呢?答案其實不難想:政府、法規、或是靠著壟斷社會資源而無法被競爭掉的老闆……等等,都具備這樣的條件。而究竟哪些才是我們在發展中面臨的難題,那就不是在這廣泛的架構下可以解答的問題了。


作者後記

非常感謝白經濟作者群在我投稿之後提供相當有助益的修改建議與提問,以及白經濟作者「呱牛」對於本文的精采補充與回應。在修改完善文章的過程中,我有機會藉由多方的觀點來檢視本文的立論,對此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獲益良多。

有人提到 Kremer 的「O 型環理論」是一個靜態的模型,為什麼可以推論出「在此惡性循環之下,『薪水,也回不去了』」的結論?我認為可以將 Kremer 的模型基礎擴展到多時期 (multi-period) 和多國家 (multi-country) 的設定,如果人才流動不是一次到位,而是隨者時間漸進式的發生,高端人才會慢慢被經濟表現比較好的國家吸納,因為高端人才較能在這些國家中找到更佳的隊友組隊,而表現較不好的國家因為人才流失的關係,會越來越失去對於人才的吸引力,進而掉入發展落後的「陷阱」中。

另外,有提問說到文章中參考的兩篇論文,並沒有辦法解釋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到的「台灣將可能會是人才不足最嚴重的國家」的成因。關於這一點,我同意的確沒辦法直接根據這兩篇論文中的觀念做出這樣的推論。我個人的看法,台灣人才流失情況更為嚴重的主要理由有兩點,就是少子化與人才外流相對容易。少子化所造成勞動力減少可能會導致部分產業出現人才斷層,另外台灣人才外流相對容易,但是人才流入相對困難,例如即便是在台灣讀大學的僑生或外籍學生,畢業後如果想要留在台灣工作,需要在薪資、工作經驗和職務資格等項目達到一定的資格(也就是所謂的「評點制」),而台灣人要出外工作則有更多的機會,例如要到中國大陸工作基本上就沒有特別的限制。這兩項因素造成台灣的人才赤字,「O 型環效應」更加劇了此一情形的惡化。

在「呱牛」對本文的回應中,對於「O 型環理論」的數學公式 \( Q = a \times b \times c \) 有相當精闢的討論。我認為「O 型環理論」中數學公式的解讀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這裡面的數值都可視作是關於「機率」的描述,例如 Q 可以做為太空梭成功發射的機率,也可以是產品在一年內不出故障的機率(做為產品品質的指標之一),而 a、b、c 就是產品三個部件正常運作的機率。在「O 型環理論」中,部件正常運作的機率取決於處理該生產任務人員的能力。第二個重點是 a、b、c 三個部件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而且不能互相替代,例如汽車的引擎、輪胎、方向盤缺一不可,也不能互相替代,如果其中一個部件出現嚴重故障,則整台車都不能運行。

根據這兩個重點,其實我們可以將「O 型環理論」泛化應用到解讀其他的經濟現象,例如我們可以令 Q 為網路新創公司的成功機率,而其中 a 代表公司創辦人的企業家能力(例如創辦人可以及時做出正確市場判斷的機率),b 代表當地的法規環境的寬鬆程度(例如遭受政府部門勒令停業的機率),c 代表該產業相關的人才儲備情況(例如可以在合理時間與條件下雇用到所需人才的機率)。這樣「O 型環理論」就可以泛化來解釋兩個具有同樣企業家能力的創業者,在法規環境相對寬鬆或是產業相關人才儲備較為完整的地方創業較容易成功。

同樣的概念,我們可以應用到人才流失的現象上來,比如上述的例子,法規環境相對寬鬆或產業相關人才儲備較為完整的地方就更能吸引創業家前往。這樣以「O 型環理論」作為基礎見解的泛化應用就不局限於「人才」與「人才」之間的組隊,也可以是「人才」與「法規環境」,或「人才」與「基礎建設」等等的組隊。

這也補充了「呱牛」在回應中所提出「移動上的障礙」的見解,因為在商業活動中,法規制度和商業環境等等是「人才」進行商業活動時脫離不掉的組隊夥伴,所以為了不被「老鼠屎」所影響,進而產生了大規模的人才出走。換句話說人才出走只是「症狀」,這些脫離不掉的「老鼠屎」才是病因,包括例如「呱牛」提到的「靠著壟斷社會資源而無法被競爭掉的老闆」,還有如白經濟上另一篇文章「要放 Uber 進來嗎?」中討論過度的法規限制可能會阻礙整體經濟的發展。

了解了這個思路以後,其實就接回到本文最後一段的論點,我邀請大家一起思考,目前造成人才出走真正的「病因」是什麼?如何才能識別出其中最突出的瓶頸來做系統性的改善?

最後,我認為「O 型環理論」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不能只將某個經濟現象獨立拿出來探討,也需要了解大環境中其他的相關配套,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例如「人才出走」這個現象,真正的解方也許不在於人才直接相關的因素(例如有人認為需要扭轉社會上可能普遍存在的不尊重專業現象),急需我們改善的可能反而是不直接相關的產業政策或是商業投資環境等等。這也是這篇文章最開始的目的,並非是為了闡述一個既有的結論,而是邀請讀者們一同來進行系統性的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 Kremer, Michael. “The O-ring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551-575.

  • Grogger, Jeffrey, and Gordon H. Hanson. “Income Maximization and the Selection and Sorting of International Migrant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5.1 (2011): 42-57.

作者介紹:Phenomenoner 台灣囝仔,美國求學,獲得經濟學博士的稱號後在異地遊歷並繼續修煉經濟學。

圖片取自 EthanChiangNASA JohnsonRobins3aphotography


  1. 這種數學式有個名字叫作 supermodular 函數。另一種 submodular 函數則會帶來完全相反的結果,讓上駟配下駟可以達成最有效率的生產成果。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