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週我們簡單介紹諾貝爾經濟學獎後,這週我們來了解幾位諾貝爾獎得主,每當我們聽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時候,總覺得他們好像很高不可攀,與我們距離有點遙遠。然而這些得主其實在求學之路上也並非一帆風順,有的得主還需要克服身體上的疾病。除此之外,這些得主在研究本業之外,也有著自己的興趣,有的人擅長運動,也有的喜歡繪畫,十分多才多藝!這一篇文章就帶大家介紹這些得主背後有趣的小故事。
求學之路並非順遂
George Akerlof (2001) 著名的研究主題是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他就讀耶魯大學時除了擔任校園報紙記者之外,想成為經濟學家或歷史學家,然而決定選擇前者需要修讀許多數學,但一開始他對數學證明實在不在行,透過媽媽的友人教授指導之下,才逐漸領略證明概念和技巧。
Robert Shiller (2013) 是著名的財務經濟學家,在資產定價分析的卓越貢獻,著有《非理性繁榮》 (Irrational Exuberance)、《動物本能》 (Animal Spirits) 等經典財金書籍。Shiller 小時候功課並不好,老師們覺得他很過動無法專心,但在媽媽和師長的導引下,他將熱情導引至探索自然和學問,在高中時,深受 Paul Samuelson 經濟學課本的啟發,決定想研讀經濟。
Alvin Roth (2012) 在機制設計、配對理論均有貢獻,並實際應用至器官捐贈市場、高中分發系統和住院醫生派任系統。然而他的求學路程並非一路順遂,高三時曾經因為厭倦學習缺乏動力而退學,但由於他住在紐約,因此有機會參加哥倫比亞大學的周末的工程相關課程,在教授的鼓勵下,啟發他朝這一領域 (operation) 研讀的動力。除了學術研究,Roth 在哥倫比亞大學時就加入空手道社團,現在則是榮譽黑帶七段的選手。
克服身心疾病困難
Ronald Coase (1991) 提出公司為何存在和交易成本及財產權研究的貢獻,但他年輕時不良於行,必須依靠支架走路,他克服身體上的困難,在英國完成學業後,於 60 年代赴芝加哥大學任教將近半世紀,在 101 歲時仍出版關於中國經濟研究的書籍 (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Myron Scholes (1997) 最為人所知的研究是關於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定價。但他的求學路並非一路順遂,小時候的視力受損,因此無法長時間閱讀,直到 26 歲時才透過手術解決此問題。受到父母的影響,Scholes 年輕時就對財金經濟很感興趣,大學時受到 George Stigler, Milton Friedman 的書籍影響,更加確定要往這條路邁進。
Amartya Sen (1998) 的研究領域主要在福利 (Welfare) 和發展 (Development) 經濟學,貢獻於社會選擇 (social choice)、福利 (welfare measurement) 和貧窮議題探討。Sen出身在印度 (現今則是孟加拉的城鎮),在 Calcutta 大學就讀時,曾被診斷出癌症並且只有 15% 的機會活至少五年,但接受治療後的 Sen 不但痊癒完成大學學業,並前往劍橋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在博士班期間,甚至成為母校 Calcutta 大學經濟系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系主任。
Lars Peter Hansen (2013) 主要研究領域在計量、總體和財金,貢獻於發展計量統計方法,像是 GMM 模型並廣泛被應用至總體金融市場的研究。然而在他年輕的時候,其實患有語言障礙和口吃的問題,曾讓他想要避免在公眾面前演講,但經過不斷練習,讓他克服這個困難。
John Nash (1994) 是著名的賽局理論— Nash 均衡提出者,此理論是他在普林斯頓數學博士的論文主題,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正是改編自 Nash 早年的學術成就和對抗精神分裂的過程。
興趣多元
Franco Modigliani (1985) 其研究領域在總體經濟跟金融市場,提出生命週期假說 (Life-cycle hypothesis)和資本結構無關理論 (Modigliani–Miller theorem, MM 理論)的貢獻。Paul Samuelson (1970) 研究領域廣泛,從個體消費、福利經濟、投資理論,到總體、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的理論皆有極大貢獻,著名研究主題包含經濟學的數學分析、顯示性偏好、投資乘數理論、效率市場等,有人盛讚他是經濟學的最後一個通才,讚揚他在經濟學界的地位。根據報導,Modigliani 和 Samuelson 平日喜歡一起打網球,有些研究想法就在兩人打球時激發出來。
Dale Mortensen (2010) 是著名的勞動經濟學家,研究在勞動市場中的摩擦性失業,和搜尋摩擦理論(search friction)。高中時除了數學成績優異,同時也是學校合唱團和美式足球隊的成員,一開始立志成為工程師,但他也同時關心美國19~20世紀初的工業化問題,在大學就讀期間,偶然經由朋友介紹讀到 von Neumann Morgenstern 的賽局理論教科書,發現經濟學是可以結合自己的數理背景,來研究總體經濟及失業等問題。
Robert Engle (2003) 的研究領域在計量經濟學,其研究在時間序列的 ARCH 模型是教科書的經典教材,除了經濟研究外,Engle 平日也喜歡滑冰,還參加許多比賽,並在 1995 年第一屆全美滑冰比賽榮獲第四名,1999 年獲得第二名的佳績。
接下來則是兩對師徒檔,Edward Prescott (2004) 的研究領域主要在總體經濟學,特別是在實質景氣循環 (real business cycle), 財政及貨幣政策。Prescott 小時候曾參加過威廉波特少棒聯盟比賽,大學時是學校美式足球隊的隊長,在明尼蘇達教學期間,也抽空擔任青少年足球 (soccer) 隊的教練。
Finn Kydland (2004) 是 Prescott 的學生,這位挪威經濟學家的研究領域也是在總體經濟學,和 Prescott 在同一年共享諾貝爾獎的榮耀。Kydland 平日除了研究和教學,也是馬拉松、足球和藍調音樂的愛好者。
Eugene Fama (2013) 是著名的財務經濟學家,高中時是學校田徑跳高、美式足球、棒球隊的成員,畢業後也入選校史體育名人堂的成員。大學時進入 Tufts 就讀,一開始想成為高中老師還有體育教練,主修羅曼語 (Romance: 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大三開始對經濟學感興趣並受到老師的鼓勵,選擇芝加哥大學攻讀財金博士,日後成為財金領域的一代大師。
Merton Miller (1990) 是 Fama 在博士班的導師,也是一位著名的財務經濟學家, 最為著名的研究是資本結構無關理論,Miller 平日也喜歡做一些農事、園藝,他也是美式足球的愛好者,長期持有芝加哥熊隊的季票。
趣味研究
Paul Krugman (2008) 的研究領域在國際貿易、地理區域經濟學,他曾於 1978 年在耶魯大學任教期間,寫過關於銀河貿易理論 (The Theory of Interstellar Trade) 的文章,探討關於利率要如何計算,特別是在物體在星際間移動接近光速的時候,他表示在助理教授期間由於研究十分煩悶,才突發奇想寫出這種天馬行空的研究。
James Heckman (2000) 擅長領域是計量經濟,以及應用其工具至勞動、健康、教育等研究,提供許多政策建議。Heckman 曾寫關於向上帝祈禱是否有用的文章(The Effect of Prayer on God’s Attitude Toward Mankind),他發現有禱告但次數少不但沒好處,可能會使事情更糟,然而禱告多會有所幫助。
Gary Becker (1992) 擅長將經濟理論實際應用到人類行為的解釋,並且開拓研究在消費者行為、家庭、人力資本、犯罪及歧視等議題分析。例如他提出「不孝子理論」 說明人是自私的,但如果有足夠的經濟誘因,則小孩會遵照父母之意。另外他也分析低生育率的原因,像是養小孩成本增高、避孕普及和嬰孩出生的死亡率低有關。而根據報導,Becker 曾在有次找車位時,判斷被抓到違規的代價並不高,因此採取「理性犯罪」而違規停車,他也將此概念導入經濟研究,判斷人們對於利益和損失的決策行為。
結語
這一篇文章帶大家了解諾貝爾獎得主背後的小故事和有趣事蹟,說明他們的求學歷程也並非外人想像一帆風順,且有的經濟學家興趣廣泛,在研究閒暇之餘也將熱情投入在別的事情上面。
最後分享一段影片,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給後輩經濟學家的建議!今年的諾貝爾獎即將於 10 月 9 日公佈得獎人,白經濟也將會有專文介紹,敬請大家期待!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 Wikipedia
- Vane, H. R., & Mulhearn, C. (2006). Interview with Robert A. Mundell.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4), 89-110.
- 吳惠林《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
- 影片:2016 AEA Funny 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