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諾貝爾經濟學獎簡介

諾貝爾經濟學獎簡介

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立於 1969 年,其設立時間為紀念瑞典央行 300 週年而增設,全名為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瑞典央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和物理、化學等元老獎項英文名稱不同,但為求方便稱呼,以下文章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


得主背景

根據諾貝爾奬官網提供的資訊,從 1969 年以來共有 81 位得獎者,其中有 25 次是 1 人獨得,19 次是 2 人共同獲頒,3 位得主則是 6 次。《經濟學人》和諾貝爾官網有專文撰寫列出經濟獎得主,和其他獎項得主年齡的比較圖,經濟獎有一半的得主是在 60~69 歲時得獎,得獎者平均年齡為 67 歲,也較其他獎項 (物理:55、化學:58、生醫:58) 來得高。

經濟獎最老的得主是 Leonid Hurwicz ,這位以機制設計研究為名的學者在 2008 年獲獎時,已經高齡 90 歲。最年輕得主則是 Kenneth Arrow,獲獎時才 52 歲。而 William Vickrey 於 1996 年獲獎,卻在得知得獎後三天離世,是唯一無法親自領獎的得主,享壽 82 歲。

圖 1:經濟獎得主的年齡分佈
圖中的移動平均線代表前後各五位得主的平均年齡。領域 (Field) 歸類解釋如附錄 [^1]

如果以得獎領域區分,根據諾貝爾獎官網的認定標準,總體經濟學是最多獲獎者的研究類別,總共有 8 年 11 位獲獎者,這還不包括 1980、2011 年兩屆總體跟計量方法的結合研究,而計量方法也有多達 8 位得主,包含 1969 年首屆經濟獎正是頒給此領域。此外財金研究則在 1990、1997、2013 三個年度共 8 位得主,賽局理論則是在 1994、2005、2012 年共有 6 位。

而經濟獎得主在獲獎時多半具有美國籍,根據資料顯示有超過 2/3 共 57 位得主有美國身份,顯見經濟學研究重鎮在美國的現象。另外有 10 位得主則具備英國籍,目前僅有一位亞洲國家的得主,是出生於印度的 Amartya Sen,他在 1998 年獲頒此獎,研究貢獻在發展經濟學和貧窮等議題的探討。

而說到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以美國和英國名校為主,許多得主都是在這些學校接受博士訓練,像是麻省理工有 11 位得主在該校就讀博士,緊接著是哈佛 (10)、芝加哥大學 (9),這三間學校就培育出超過 1/3 的得獎者,英國則以劍橋 (5) 和倫敦政經 (4) 為最多 (圖 2)。

圖 2:得主畢業的博士/最高學位所在學校 (放大按這裡)
僅選出美國、英國 10 間學校做為代表,領域 (Field) 歸類解釋如附錄 [^1]

歷史演進

每個世代的得獎者皆有其特色,也反映近代經濟學界的歷史和演進,根據日經中文網的分析,在諾貝爾獎成立之初,70、80 年代的得主可說是近代經濟學分析的奠基者,許多得主都在經濟理論有著卓越的貢獻,包括 Paul Samuelson (1970)、John Hicks (1972)、Kenneth Arrow (1972)、Gerard Debreu (1983)、Maurice Allais (1988)。另外有的得主也將其經濟思想,影響至當時的西方國家政策,像是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974)、Milton Friedman (1976)。

進入 90 年代時期,可以說是芝加哥學派的輝煌鼎盛時期,不少當時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學者得獎,像是 Merton Miller (1990)、Ronald Coase (1991)、Gary Becker (1992)、Robert Fogel (1993)、Robert Lucas (1995)、James Heckman (2000),都在這一段期間獲獎。而如果以得獎者時任任教學校作為計算,目前芝加哥大學也是出產最多經濟獎得主的學校,總共有 13 位得主,領先第二名的普林斯頓大學 (7),以及哈佛 (6)、麻省理工 (5)、柏克萊 (5) 等學校 (圖 3)。

進入 21 世紀之後,得主多半是在不同研究子領域的先驅,像是 2002 年 Vernon Smith 和 Daniel Kahneman,將心理學及實驗導入經濟研究,開創行為及實驗經濟學。2008 年則是由 Paul Krugman 獲獎, 他的研究解釋各國為何生產商品及進行貿易,在國際貿易、地理區域經濟學有著極大的貢獻。2010 年則是由勞動經濟學出線,Peter Diamond、Dale Mortensen、Christopher Pissarides 共同獲獎,表彰他們在 80 年代提出以三人姓氏為名的 DMP 模型,用來分析勞動市場中失業、工資和職缺的關係。

圖 3:得主獲獎時的任教學校 (放大按這裡)
僅選出美國、英國 10 間學校做為代表,領域 (Field) 歸類解釋如附錄 [^1]

只有“純”經濟學背景會得此獎?

由於經濟學研究範圍十分廣闊,經常結合其他社會學科和數學統計等研究,因此得獎者的背景也十分多元,並非所有人只有經濟學背景出身。像是 2009 年的得主 Elinor Ostrom,便是政治學背景,而他的研究跨足制度及政治經濟學,也影響此領域的研究發展,因而獲獎,另外 Ostrom 也是目前唯一經濟獎的女性得主。

2002 年的得主 Daniel Kahneman,本身背景是心理學,著名暢銷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正是他多年來的研究集合,Kahneman 在行為、實驗經濟學有開創性貢獻,結合心理學解釋人們的決策行為,因此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肯定。

1994 年的得主 John Nash 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專長領域在幾何分析和偏微分方程,在2015年獲頒數學界最高榮譽之一阿貝爾獎。Nash 在經濟學著名的貢獻是賽局理論— Nash 均衡,此理論是他在普林斯頓數學博士的論文主題,電影《美麗境界》正是改編自 Nash 早年的學術成就和對抗精神分裂的過程。


預測潛在得主

Because so many people qualify, predictions are useless. – Eugene Fama

《華爾街日報》每年都會寫文章來預測幾組未來的潛在得主,像是 Paul Romer、Robert Barro,他們的研究領域在經濟成長。而其中的 Romer 曾在去年有件趣事,媒體報導紐約大學商學院在日前,不小心刊登一則關於 Romer 的獲獎記者會新聞稿發在網站上,Romer 本人也在自己的部落格發文章澄清,並表示類似事情過去也曾發生在他身上。

而 Martin Weitzman、William Nordhaus、Sir Partha Dasgupta 所研究的環境經濟領域,還未有經濟學家得獎,環境變遷和溫室效應的評估是近來重要的議題,增加其得獎可能性。

2008 年的金融危機,讓總體跟金融市場的研究變得至關重要,Michael Woodford、Ben Bernanke、Lars Svensson、John Taylor 在央行的貨幣政策及金融市場的研究,以及日本學者青瀧信宏 (Nobuhiro Kiyotaki) 和 John Moore 則是在信貸週期研究有著很高的貢獻。

其他領域還包含計量 (Sir David Hendry、Hashem Pesaran、Peter Phillips)、勞動 (David Card、Alan Krueger)、和行為經濟學 (Paul Milgrom、Richard Thaler、John Geanakoplos) 都是近年以來的熱門項目及人選。

由於諾貝爾獎只頒給還在世的人,而這幾年的熱門人選像是 William Baumol (經濟成長、環境經濟)、Anthony Atkinson (貧富不均)、Stephen Ross (財務經濟) 都在這一年內離開人世,是經濟學界的重大損失。


克拉克獎 (John Bates Clark Medal) 是頒發給 40 歲以下並且在美國研究機構的經濟學家,有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封號,此獎項從 1947 年成立,在 2009 年以前是每兩年頒獎,在 1947-91 年間的頭 22 位克拉克獎得主,有過半數的 12 位已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獲得此兩獎間隔平均約為22年。最近一位是 1991 年的得主是 Krugman,他於 2008 年獲得諾貝爾獎。或許以下經濟學家在未來這幾年都是熱門人選 (括號為得克拉克獎的年份):

Lawrence Summers (1993)、David Card (1995)、Kevin Murphy (1997)、Andrei Shleifer (1999)、Matthew Rabin (2001)、Steven Levitt (2003)、Daron Acemoglu (2005)

Reuters 之前每年都會根據過去的引用數做為指標頒獎 (改名為 Clarivate Citation Laureates,原 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2016 年 是由 Olivier Blanchard (總體經濟)、Edward Lazear (個人經濟)、Mark Melitz (國際貿易) 獲獎。網站也整理了各獎項的潛在得主名單,儼然是各領域的學術名人堂。

IDEAS 經濟學家排名這個網站有 31 種衡量經濟學家研究的指標,衡量他們的研究產量及影響性等。排名前位者有許多已經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如果看其綜合指標,前十名尚未得獎的人包括:

Andrei Shleifer、Robert Barro、Daron Acemoglu、Peter Phillips、Kenneth Rogoff、John Campbell

但值得注意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有登記於 IDEAS,也因此排名有其不完美之處。

準確預測誰會在特定年份得獎還是很困難的事情,比較實際的做法是列出多組潛在候選人,在未來十年內或甚至更久之後會得獎,正如 2013 年的得主 Eugene Fama 曾說過:「因為有太多人符合資格,所以預測變得沒有效果。」諾貝爾獎獎預測就和金融市場一樣,短期是難以預測的。

但如果我們真想預測誰會得獎,或許問那些準得主的伴侶是比較好的方式,文章有提到 1995 年的得主 Robert Lucas 和其前妻在 1988 年離婚時,前妻覺得 Lucas 有機會在 95 年之前得獎,結果正如其預言在該年獲獎。


結語

在經濟學模型中,習慣假設有一位代表人,如果要說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代表人,以下這一位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美國出生,哈佛數學學士、經濟博士畢業,曾在普林斯頓、耶魯、明尼蘇達、哈佛大學任教,研究領域在總體和計量,69 歲時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或許有的讀者已經猜到這位代表人是誰,正是 2011 年的諾貝爾獎得主:Christopher Sims,他的學術歷程背景,與許多得獎者背景及統計數據類似。

圖 4:Christopher Sims (右一)、Robert Lucas (右二)、Lars Peter Hansen (右三)、Roger Myerson (右四)、James Heckman (左三)、Eugene Fama (左二)、Gary Becker (左一)

這篇文章簡單回顧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歷史、有趣數據、以及未來可能得獎人選,就讓我們期待今年的得主究竟花落誰家,諾貝爾委員會將於 10 月 8 日 (2018 年) 公佈得獎人,白經濟也將會有專文介紹,敬請大家期待!

  • Applied micro (應用個體): Development, Economic governance, Economic sociology, Histor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Public finance
  • Econometrics
  • Finance: Financial Economics
  • Game theory: Applied game theory
  • Macro: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theory,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Macroeconometrics,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 Theory (理論):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Economic psychology, Experimental 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Input-Output analysis, Partial and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Theory of market institutions, Theory of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elfare economics, Behavior economics

有重複的領域說明:

  • Simon Kuznets (1971) 可歸類為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history,取前者。
  • Gary Becker (1992) 可歸類為 Economic sociology、Microeconomics,取前者。
  • Lars Peter Hansen (2013) 可歸類為 Econometrics、Finance,取前者。
  • Jean Tirole (2014) 可歸類為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icroeconomics,取前者。

官網未歸類者:

  • Angus Deaton (2015) 歸類為 Applied micro
  • Oliver Hart, Bengt Holmström (2016) 歸類為 Theory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 Wikipedia

文章更新於 2018 年,修改部分統計及頒獎資訊,文中預測的可能得獎者 Richard Thaler 已於 2017 年得獎,Paul Romer、William Nordhaus 已於 2018 年得獎。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