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我是學經濟學的女生」—經濟學的男女比例失衡

「我是學經濟學的女生」—經濟學的男女比例失衡

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受教育的比例逐漸提高,也開始逐漸涉足於各大領域。然而,仍有部分科系仍存在著男女比例失衡的狀況。而這裡要與大家談談的,就是經濟學系的男女比例失衡。

作者 : 以欣

有別於舊時代的男尊女卑,更多時候我們能夠看見許多女性的崛起,開始涉足於各大領域:政治,學術,職場。女性不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女性受教育的比例也逐年增加,生長在發達國家的男女獲得趨近於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然而,現實中有些科系的男女比例仍處於男女比例失衡的狀態——沒錯,這裡要談的就是經濟系的男女比例失衡。

博士班的兩性比例失衡

以均衡男女比例 50:50 作為基準的話,雖然大學生男性與女性的兩性差異並不大,2017 至 2018 學年,全台灣經濟學系的女生佔比為 46.3% (全體大學生女性佔比為 49.9%)。但是這差異會隨著學歷的增高而變得更加顯著,選擇往學術研究發展的女性人數也就變得越來越少。 2017-2018 學年,全台灣經濟博士生女生佔比為 28.42% (全體博士生女性則佔 33.1%)。

表 1:台灣大專院校經濟系所博士班學生人數(2011-2017 學年)
年份男 (百分比)女(百分比)
2011110 (61.11%)70 (38.89%)
2012104 (65.82%)54 (34.18%)
201391 (65.47%)48 (34.53%)
201481 (65.32%)43 (34.68%)
201570 (65.42%)37 (34.58%)
201671 (63.96%)40 (36.04%)
201768 (71.58%)27 (28.42%)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性別統計專區

在進入正題之前,有修過經濟學相關的課程的夥伴們不妨回想一下:大家有沒有發現站在講台上教課的教授好像大部分都是男性?

女經濟學家為什麼那麼少?

舉台大經濟系為例,38 位專任教授當中,只有 11 位是女性,只佔了總數的 28%;而依據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的 28 名研究員來看,女性只佔了 4 位,呈現的男女比例為 6:1。當然,經濟系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不僅出現在台灣,以美國麻省理工 (MIT) 經濟系的 39 位教職人員當中,女性也只有 6 位。

然而,經濟學的男女失衡現象,早在經濟系博士班就已經產生。根據《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報導,美國前聯準會(Fed)主席葉倫 (Janet Yellen) 於197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經濟博士班時,1她是 24 位畢業生中唯一的女性;而當她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任教時,她和另一名女經濟學家麥卡洛克 (Rachel McCulloch, 1942-2016) 是哈佛經濟系唯二的女性教授。

2018年4月11日,英國金融時報網 (Financial Times) 發佈了題為《女經濟學家都去哪了?》 (Where are all the Female Economists?) 文章主張,由於經濟學逐漸成為備具影響力的學科,而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經濟學界才需要更多來自女性的意見(而並非只有男性發言),方能更全面地詮釋經濟學這門學科。然而文章卻發現,在英美兩國選修經濟學的女性正在逐年下降。

由上述例子所示,我們都能明顯看見女性選擇念經濟學的比例往往比男性來得少。或許讀者們會提出相關的疑問:為什麼男女比例失衡會引起學術界甚至社會的關注?在人人都能受教育的情況底下,教育所能帶來的創造力往往都大於人們的想像,也因為如此,學術界不僅僅需要男性的聲音,更需要的是女性的意見,在集思廣益之下才能完善經濟學這一門科系。

女性在經濟學上所扮演的角色也和男性也有所不同,通常女性的聲音能讓經濟學科涉及的領域變得更廣,著名女性經濟學家戴安娜‧斯特拉斯曼(Diana Strassman)在一次 TEDx 的演講中提出,經濟學理論需要探討的,正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1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學所涉及的領域也隨之變得更廣,然而我們更需要女性的參與從而使經濟學研究變得更完善。

男性和女性的觀點差異

女生真的不愛念經濟學嗎?或許念過經濟學的夥伴們都了解,經濟學對數學的要求甚高,因為數學是經濟分析必用的工具之一。然而社會對於女性卻普遍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好比女性並不擅長計算工作,或者女生在理工科的表現往往不及男性等等。相關研究 也表示,這種刻板印象自從高中時期就存在了——數學老師普遍會對男同學寄於期望,並覺得女生在數理科上的表現欠佳是合理的現象,此課題會在下一個部分再作討論。也正是因為種種刻板印象,讓學者們紛紛開始探討「男女大不同」之類的課題。

由於過去的三百年間男性受教育的機會比女性來得更高,經濟這門學科承襲了不少過去由男性提出的理論及思想,雖然經濟學在做為分析工具時(好比如個體經濟學里的機會成本,規模經濟,邊際效用等)對男女生來說沒差,但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在對於與生活相關課題的詮釋上,不同性別就可能有不同的見解。

那麼男女之間的觀點本質上是否存在著差異?

根據哈佛商學院於2015年的研究報告 所示,男性較女性來得更雄心壯志(嗯,「雄」心壯志中的雄字的確指的是男性),而且在工作崗位上比女性顯得更具野心(希望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權利);而女性則更希望把重心放在與生活有關的目標上。經過長時間文化和社會的「塑造」,保守社會的男性往往扮演著出外活動謀求生計的角色;而女性則負責打理家中的一切,兩性對生活所追求的目標有所不同而造就了思想和人生重心上的差異。這或許就解釋了女經濟學家戴安娜的論述——經濟學領域缺乏了和生活課題相關的研究,亦或者是目標上的差異讓女性覺得經濟學其實離她們的生活很遙遠,無法一提。

性別刻板印象 (Gender Stereotypes)

「因為你是女生,所以數學才學不好。」

相信大家都聽過類似上述的論述,這流傳於街坊的刻板印象,似乎給女性套上了女性=數學不好的標籤。數學是經濟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如果女生真沒辦法把數學學好,這是否意味著數學這門學科是阻擋女性選擇學習經濟學的理由呢?

著名心理學家珍妮‧特海德(Janet Hyde)於2008年在《科學》(Science)雜誌所發佈的研究也發現了不論男女,年紀高低或者是不同種族,他們的數學成績其實並無差異,也就是說,數學表現並不能單純依靠是男或女而斷定的。

真正導致差異的,就是這些強加在人身上的「刻板印象」。

1999年,哈佛心理學學者通過實驗,將女性分為兩組,然後為她們貼上 「亞洲人」 和 「女性」 的標籤,並讓她們測試相同難度的數學題。而實驗的結果卻顯示了受 「女性」 標籤(女生數學學不好)影響的群組在演算數學題時出現了失誤,而被稱為「亞洲人」的群組則表現良好((詳情請參考該篇學術論文)。可想而知,刻板印象對人類的表現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玻璃天花板

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lling)指的是職場中特定的族群或性別在獲得推薦和晉升時所面對的障礙,而這些障礙通常是透明無形的。雖然近年來經濟學研究正開始著手於探討職場薪金不平等的問題,然而諷刺的是,經濟學界本身就存在著兩性不平等的隱患。

來自哈佛的經濟學博士生海瑟·史華生 (Heather Sarsons) 在研究終生教職的制度時 發現,當男性經濟學家的履歷上若有註明自己是某學術論文的共同作者 (co-author),獲得終生教職的機率將會提升 8 個百分比;而相同的,女性經濟學家獲得終生教職只增加了 2 個百分比,若該名女經濟學家撰寫學術論文的合作人也是個女性,那麼這個機率又得再下降了。另一方面,要在學術界獲得終生教職只有七年的年限,女性教授往往會因為要生兒育女而耽誤了成為終生教職人員的機會。90年代之后美國大部分的學府採用了在終生教職上給生小孩的父母多一年的年限,雖然政策的本意是減低因生小孩對父母造成的不平等待遇,但實際上此舉卻為男性提供了多一年的準備機會,而女性仍會為了周旋於兒女之間使得自己沒辦法獲得終生教職。雖然這項政策的推行有稍微改善女經濟學家的處境,但是效果不大(參見《紐約時報》美國經濟學家 Justin Wolfers 的評論)。

圖 1: 40年間被常春藤大學授予終生教職的經濟學家(男女比例)
史華生也在她的論文中提出,男經濟學家和女經濟學家的生產力幾乎是一樣的:在擔任助理教授攻取獲得終生教職的期間, 以唯一作者發布的文章平均數為3.1份; 而以共同作者身分發布的文章則是男性比女性多,但是差距並不大 (0.6 份),然而獲得終生教職的女經濟學家卻比男經濟學家少了25%。
資料來源:哈佛大學 “The Harvard Gazette” 整理

英國利物浦大學經濟學者艾琳·亨格爾 (Erin Hengel) 於其2017年的學術論文也提出,女經濟學家在發佈學術論文之前所通過同行評審 (peer review) 的時間較男經濟學家要長平均六個月以上。此外,女經濟學家在職場上獲得薪金比男經濟學家來得低,也需要更努力才能獲得業界的肯定 (有興趣的讀者可閱讀 Weisshaar 的文章) 。 透明的玻璃天花板讓不少女經濟學家吃了「閉門羹」,種種難以跨過的門檻讓女性漸漸選擇不涉足經濟學領域。

結語

身為大學念經濟系的女性,其實不否認經濟學界仍有許多出眾的女經濟學家。而曾有學者說過),一個好的榜樣能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當然經濟學也不例外。長時間世人對經濟學的觀點猶如隔層紗(想知道經濟系學什麼,請參考該選經濟系或念經濟學嗎?),也因此學院需要讓女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經濟學,藉此了解經濟學並非一門硬梆梆得只剩下數學的學科;而且女性其實也能藉助經濟學的平台,去了解更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並從中了解該如何利用自己的學識造福人群。

另一方面,經濟學界需要更多來自女經濟學家的聲音,通過研討會和發佈自己的學術研究來為廣大的年輕女性們打一劑強心劑。雖然消除學術上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並非一時半刻的事,但或許在學術論文未被刊登之前以匿名的方式通過同行評審,亦能將歧視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另外,美國經濟學會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的一篇評論中提出,增加女性在任職委員會 (Tenure Committee) 的人數能有效提升女性獲得終生教職的機率,從而達到兩性平等的效果。然而,能改善女性在經濟學界的處境的方法其實有很多種,而且很值得大家一同去探討。希望在這篇文章結束後,大家都可以理解到經濟學並不只是屬於男性的一門學問,而是屬於大家值得去探索和學習的人生哲理。

資料來源

表 1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性別統計專區

首圖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年得獎者中唯一的一位女性–Elinor Ostrom。照片攝於諾貝爾獎記者會。照片來源為維基百科(© Prolineserver 2010 / Wikipedia/Wikimedia Commons / CC BY-SA 3.0)


  1. 葉倫 (Janet Yellen) :美國女性經濟學家,同時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聯準會主席。 ↩︎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