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人才出走一定不好嗎?

人才出走一定不好嗎?

白經濟讀者因閱讀了本站《讀者投書:為何台灣人才出走嚴重?看看經濟學家怎麼說》一文,而想進一步暸解「人才出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當天因時間有限來不及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所以寫成文章,從「誘因」來分享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角度:人才「出走的機會」其實增加了「變成人才」的誘因。

還記得白經濟粉專一歲生日的直播嗎?(那天我被罰唱歌了…)有讀者因閱讀了本站讀者投書:為何台灣人才出走嚴重?看看經濟學家怎麼說一文,而想進一步暸解「人才出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當天因時間有限來不及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所以寫成文章,從「誘因」來分享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角度:人才「出走的機會」其實增加了「變成人才」的誘因。

讀者提問的原文如下:

關於人才出走的問題,是否會由於大國(例如美國)的政經制度、教育環境、公司薪資與福利政策好等等因素,吸收各國(中國、印度、台灣等)的優秀人才,是否因此各國的人才留在本國的比較不那麼優秀,而造成大(國)者恆大(國)或造成其他國淪為人才缺乏呢?或人才遷徙是否會有一個平衡點呢?

「變成人才」的誘因

上面描述的問題是用「靜態」的方式思考,類似「給定台灣有 100 個人才,走掉了 40 個,那就只剩 60 個了。」這個想法非常直覺,但社會科學有趣的地方,就在於社會是由活生生的人們構成,是「動態」的。

人才除了來自天份以外,還需要由教育培養,而教育就像「投資」一樣,人們依據對未來的預期,而決定要投入多少資源來將自己培養為「人才」。受教育是需要成本的,這裏所說的成本不僅是學費,還包含了「機會成本」。一個人高中畢業後可以選擇開始工作、賺取報酬 (除了薪資外,還包含工作待遇、生活品質等等),因此上大學的機會成本除了學費外,還包含了被放棄掉的工作機會。那人為甚麼願意花這些成本去受高等教育呢?因為人們「預期」受教育後報酬會增加,一般而言,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條件較高中畢業生高。只要教育所帶來的報酬高於成本,人們便有「誘因」繼續受教育。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旦教育程度較高、技術水平較高的人才有機會出國,到一個政經制度、教育環境、薪資、福利政策較好的國家,那麼人們就有更多的誘因受教育,願意花更高的成本將自己訓練成為高技術人才,讓自己可以出國。因此,「人才出走的機會,增加了人們投資自己成為人才的誘因。」

投資自己有賺有賠!

問題來了,就算投資自己的誘因增加,但投資成為人才後都跑出國了,那還是沒有用啊,我們國內的人才還是流失了。有趣的是,投資自己就好像投資基金一樣,有賺有賠。儘管有更多人因為「預期」自己有機會出國,而受了高等教育,不代表每個人受了教育後都出得去。你的身邊可能也有這種例子: 我有個朋友,大學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拼命讀書、念研究所,為了畢業後可以到美國攻讀博士,並在美國工作。可惜的是,最後他申請的學校通通沒有錄取,其他同學去了美國,而他就留在台灣考公務員,之後就一路在公家機關任職了一二十年。,這些因為「有機會出國」而投資自己,但最後沒有成功出國的人,反而增加了國內的優秀人才。

再來看一次 100 人才的故事,就會發現社會科學的美妙!故事可能變成:原先台灣有 100 個人才,現在人才可以出走去美國了,所以更多人願意投資自己,因此人才變成 200 個,這時,就算有 90 個人才跑去美國了,台灣國內的人才還是變多的!但這取決於是「誘因增加」的效果大,還是「人才流失」的效果大,如果後者較大,那麼台灣的人才還是變少的,只是流失的傷害比較小而已。

進一步,如果我們不只考慮人才的「量」,更考慮人才的「質」,那故事又更精采了。如果受教育後只能留在台灣,那麼人們較有誘因去學習台灣產業需要的技術,而比較沒有誘因學習新的、尖端的技術。反之,如果學習這些技術後,可以到矽谷工作,人們便有誘因累積這些尖端的技術。這時,投資出來的人才,除了人數多,水平也會大大提升。

故鄉的召喚

而那些出國的人才真的就像潑出去的水,一去不復返了嗎?也不盡然,研究移民的經濟學家發現,勞動人口除了會隨著勞動報酬移動,還有一種不可忽略的誘因:「回家。」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家 John Kennan 以及 James Walker 利用美國跨洲移民的資料發現,人們搬家的選擇,除了考慮預期薪資外,隨著年紀增加,人們會越來越傾向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而這種移動的傾向非常顯著。如果再考慮這股「故鄉的召喚」,那原本「流失」的人才一部分將會回流,除了帶著較高的教育程度與技術,更帶回了美國的工作經驗和新技術,為台灣產業注入動能。

結語

到底台灣的人才出走對經濟是好是壞,是否真有出走危機?我不敢確定,這是個有待研究的實證問題。但經濟學分析「誘因」的角度,能幫助我們發覺容易被忽略的面向,人才出走雖然使短期的國內人才減少,卻同時帶給國內投資教育的誘因,考慮到這一層,我們才能準確地分析人才出走所造成的影響。


封面圖片修改自: Dimitris Kalogeropoylo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