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10 個經濟學徒的 11 套經濟學

10 個經濟學徒的 11 套經濟學

到底經濟學是什麼呢?這個年代的戰爭早就不是學派與學派之爭,而是關於如何使用經濟學來觀察人類社會。不同的經濟學徒們是怎麼看待經濟學的呢?我們記下了四位作者們對於「經濟學」這門學科的唇槍舌戰,從每個人側重的不同角度,是不是能把經濟學的全貌看得更清楚呢?

某天,當白鯨小編在整理雪花般飛來的小寫手投稿時(並沒有),發現一個粉絲傳來了訊息:

小編你好,我是今年申請經濟系的高中生,有幾個問題想問你

  1. 請問如果要你以簡單的一句話說明 什麼是經濟 你會怎麼回答呢?
  1. 請問你們專頁上那些文章,都可以算是經濟的範疇嗎?包含同志議題也是嗎?那是哪裡有相關呢?還是只要是社會議題都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分析嗎?

我看了一些關於經濟的文章,發現經濟的範疇遠比我想像的還多,偶然看到這個專頁覺得好棒!!

看到有人喜歡經濟學,某位白鯨小編便無比興奮的回應了一段。殊不知此回應一出,其他小編隨即立起了戰旗。就如同「10 個經濟學家會有 11 個意見」的笑話,他們各自提出了自己對於經濟學的看法…

到底經濟學是什麼呢?這個年代的戰爭早就不是學派與學派之爭,而是關於如何使用經濟學來觀察人類社會。不同的經濟學徒們是怎麼看待經濟學的呢?我們記下了四位作者們對於「經濟學」這門學科的唇槍舌戰,從每個人側重的不同角度,是不是能把經濟學的全貌看得更清楚呢?


Red Herrings:

關於你的第一個問題,我個人對「經濟 (economy) 」是什麼所知甚少,但是關於「經濟學 (economics)」,我想每個經濟學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我自己認為,經濟學是「研究選擇行為的科學」。他的研究標的是選擇行為:在你面對現實生活的種種限制與條件下,你會怎麼選擇來盡可能讓自己開心,最想要怎麼選擇。這樣的選擇並不只想在心裡,他必須是你真的會「做」出來的行為。

選擇行為可能有一些規律可循,經濟學家們會提出可供驗證的模型,講清楚假設,並且預測實際可能發生的事情。要怎麼知道模型正確不正確呢?我們可能可以透過實驗,或者是觀察現實生活中的數據,來檢驗我們的假設是不是真的能推導出那些結論。這是經濟學很重要的「科學」元素。

研究「選擇」聽起來也許很空泛,但是我們大概會相信:選擇的目的是盡可能讓自己開心,所以「誘因」會是影響選擇行為的重要因素。而最容易研究的誘因,就是金錢的誘因。我們過去學到的經濟學,也大部分是在討論市場(做為一個交易發生的場所)裡面的人們是怎麼做出他們的選擇的。供給與需求就是一個預測市場用的模型,而當我們要知道這個模型準不準的時候,就要去看均衡價格和數量究竟是不是如我們所預測。

除了市場以外,我們也相信人們會在許多其他地方被誘因影響而行動,所以經濟學家們也會去探究許多其他各式各樣的選擇行為。就像你說的同志婚姻,就有很多能探討的面向(什麼是有「效率」的群體生活模式、同志婚姻是不是能達成某種重分配等等)。其他領域諸如政治、教育、環境等等,只要有行為牽涉其中,理論上我們都能去問:他們是怎麼按照誘因來行動的?


阿波:

經濟學最奇怪的地方之一,就是常常要跟別人解釋「什麼是經濟學」,然後每個人的答案總會不太一樣。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才令人著迷。

Red Herrings 說經濟學是「研究選擇行為的科學」。我認同「選擇行為」是經濟學最核心的內容,但對我來說,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的學問,社會是由人組成,因此對「行為」的精闢理解,是經濟學分析社會最獨到的「工具」,但並非我學習經濟學最初的追尋。

舉例來說,「颱風來襲,菜價便會上漲」是一個社會現象,經濟學家看到這個現象,想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於是想,菜價是怎麼決定的?是人決定的。哪些人?賣菜的、買菜的(還有種菜的、中盤商、農委會…)。於是經濟學家利用 Herrings 所提到的「誘因」去理解這些人的行為。但光是理解他們「各別的行為」並不夠,想要理解菜價波動,還要讓這些人「碰在一起」。不同誘因的人,可能透過價格調整、競爭、拍賣、討價還價等方式而共同形成最後的價格,也就是你可能聽過的「均衡」。

回想高中公民課本裡的供需交叉圖,「往上斜的供給線」和「往下斜的需求線」是經濟學家對買賣雙方「行為」的理解,但光是分析行為並不夠,還要把供給需求放在一起,我們才可以分析「菜價為什麼會上漲?」的社會現象。(颱風造成農損,供給線左移…) 至於社會議題的範疇,比我們網站討論過的要廣非常多,經濟學研究也不斷在擴充新的議題,我認為只要是社會上發生的現象,都是經濟學的議題。

其實我和 Herrings 的答案是一樣的,只是我更側重人們所構成的「整體社會」(然後利用了一點後發言者的優勢挑他語病 XD)。但「經濟學是什麼?」並沒有標準答案,就像白經濟創立的想法一樣:「它不在任何地圖上;真實的地點從不畫入地圖。」希望有一天,你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麻糬:

我認為界定一個學門最簡單的方式,是釐清這個學門探討的是什麼問題,以及用了什麼方法來探討這些問題。

那經濟學處理的是什麼問題呢?若是依循歷史的脈絡回到經濟學的起點,18 世紀那時亞當斯密問的是國家如何累積財富,以及自由市場在其中的角色。其後的李嘉圖則是分析了國際貿易對社會福祉的影響,而 20 世紀初的凱因斯則是探討了經濟蕭條的成因與對策。直到現在,這些都仍是經濟學家研究的議題。然而經濟學不只如此。在分析這些傳統問題時相應發展出的工具,也能夠廣泛地應用在諸如家庭、貧窮、犯罪、政治等等各種其他議題上。因此,就當代經濟學而言,所涵蓋的範圍是非常廣的。甚至可以說,只要是牽涉到人的情境——尤其是一群人的時候,經濟學都能夠說上幾句。

在方法上,經濟學則自有一套看事情的角度以及常用的工具。像是經濟學習慣以誘因思考個體行為,並以均衡的概念加總個體行為來建立模型。比方說,蔬菜的市場是由消費者和生產者所組成的:消費者希望以便宜的價格買到品質優良的青菜,而生產者則是希望能夠賺進最多的錢。兩方在市場交會,透過那隻「看不見的手」形成一個均衡價格。又像是當代經濟學大量使用數學作為溝通的語言。雖然經濟學的概念能夠獨立於數理方法,但數學在使用上的確有它的優勢,以至於當今主流研究離不開數學。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經濟學日益重視實證,也就是理論和資料的結合。透過資料,不只是能夠驗證經濟理論,有時甚至也能跳過理論,直接從資料本身挖掘出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


番茄:

在討論經濟學是什麽樣的學問,番茄想從經濟學家所扮演的角色切入,接觸經濟學課本之前,大眾對於經濟學家的印象不外乎在媒體前談論經濟預測,像是 GDP、通貨膨脹、失業率等議題,比較專注在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然而學術界經濟學家的關注議題更加廣泛,喜歡探究已發生的事情,解釋人們的選擇行為和經濟體所處的現況,就像醫生一樣,解釋病人的病況,提供可行的處方籤,在未來如何防禦類似的疾病。

有不少經濟學家也將自己比喻成為工程師,期待我們能設計制度來處理社會上的難題,像是 2007 年的諾獎得主 Roger Myerson,在 80 年代解決加州的電力產業呈現獨佔且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2012 年的諾獎得主 Alvin Roth,在 90 年代設計美國住院醫生派任系統; 2003 年幫助紐約的高中設計 分配系統,新系統幫助許多貧窮區的學生,能到品質較好的學校就讀。Roth 也設計 配對系統 幫助病患找尋到適合的腎臟,造福許多需要等待器官進行移植的病患,拯救無數生命。而在今年美國的經濟研討會,Esther Duflo 在年度 演講 也是將經濟學家比喻成水管工人 (plumber),當經濟體遇到類似漏水和堵塞的紕漏時,經濟學家有責任要能觀察和修補我們所遭遇的困境。

現在的經濟學研究發展十分廣泛,有的研究者從總體角度出發,專注在貨幣、就業、貿易及金融體系波動的議題,探討經濟體如何永續成長; 從公司角度出發,研究產業競爭、公司如何取得資金、如何提昇生產力和創新; 從個人角度出發,探究當人們扮演家戶、勞工或是企業主時,其消費、儲蓄、投資等行為,做選擇時的動機和誘因為何。另外經濟研究也能結合政治制度、法律、教育、醫療、環境等議題,量化其得失並探討對於經濟體和大眾有何影響。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則是專注在研究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和時下流行的統計、電腦資訊方法做結合,解讀大數據、文字及演講資訊,期待能跨領域應用更多工具,幫助我們判斷資料和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及互相影響,提供其他經濟學家有更多元的方法,探索新穎有趣的研究主題!


封面圖片修改自 CollegeDegrees360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