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生都沒國際觀」這種不加檢驗就從一小撮樣本推估全體大學生的言論顯然相當愚蠢,但這言論並非單一阿北的專利。看到以偏概全的愚蠢言論在社會賢達間這麼普遍,我們就需要問兩個問題
- 為什麼這種言論會出現?
- 為什麼用這種以偏概全方式思考的人沒有被淘汰掉,還可以持續當社會賢達?
為什麼人會以偏概全
如果我們的回答是 “XXX 不意外 ”、“X 組誤國 ”、 “ 台灣就是缺乏 XX 素養 ”,那也一樣犯了開地圖砲的錯誤。以偏概全的言論之所以普遍,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這比全面的去了解大學生對外國人文地景的認知簡單太多了。這種因為缺乏全面的認識,選擇以小量的資訊 ( 例如平均值 ) 取代對個體的理解,就是白經濟已經多次提過的統計歧視 (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
舉例而言,當一個大學畢業生在面試一份工作,雇主對於眼前這陌生人的能力其實沒有任何了解。但他看到這年輕人的履歷上閃閃發亮著金碧輝煌的「台科大」3 字,可能就會憑著過去對台科大畢業生的印象,去推斷求職者的能力。如果他因為過去對台科大學生印象良好,進而推測眼前的台科大畢業生理應會有一定水準以上的表現,這不是他本質上歧視非台科大畢業的學生,而是他有限的資訊讓台科大畢業生成了合理的選擇。1
為什麼他們不會被淘汰
從以上推論會發現,當資訊有限,統計歧視確實是最合理的選擇。畢竟利用外插法,如果第一個聘用的台科大畢業生表現非凡,第二個也非常優秀,當出現了第三個台科大畢業的求職者,聘用他也是很正常的。如果這市場上每個雇主對各大學畢業生水準的印象都和你相近,也缺乏嘗試的冒險精神,那麼就不會有人發掘出其他的人才來源做掉你。因此就算時間拉長一點,進行統計歧視的雇主可能還是不會因為錯失台科之外的人才而在商場上落敗。
因此,以偏概全的社會賢達持續存在,原因可能就是
- 他們手上的資訊有限
- 除了資訊有限,因為學習新知很累,他們也不思進取,沒有擴充自己擁有的資訊
- 但不思進取也沒關係,因為和他們競爭名聲地位的同一幫人也一樣資訊有限且不長進
- 當大家都一起擺爛,社會賢達握有的資訊有限也就成了常態。
如何淘汰掉以慣性運作的「慣」老闆
統計歧視的根源是資訊有限,一言以蔽之就是「無知」。如果人才市場上的老闆都對求職者的能力十分無知,只能靠學歷挑人,那麼當你開的公司和這些老闆公平競爭 2,你就能透過更全面的去認識求職者自身的能力,不以學歷、種族等群體去回推他的生產力,來發掘更好的人才,進而擊敗依賴慣性的老闆們。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沒當老闆的人。除非你很有把握所有的競爭對手對於潛在隊友的實力和你一樣無知,不然還是停止 “XXX 不意外” 這種地圖砲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