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貧窮陷阱

貧窮陷阱

為什麼某些國家始終處於貧窮,像被困在陷阱一般,無法掙脫?近代經濟學家,發展了一套有利的分析工具—「動態模型」,用以分析經濟發展的過程,找出以及無法發展的因素。這套方法在經濟學中被廣泛使用,例如《貧窮經濟學》一書 (白經濟 書評),整本都是環繞著這套想法在討論,若不瞭解這套方法,很難看到箇中精要。

「政府能採取什麼行動,使印度經濟如印尼或埃及一般成長?倘若有,它具體是什麼?倘若沒有,是什麼『本質』上的原因造的?這類問題所牽涉的人類福祉難以想像: 一旦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就很難再思考其他事了。」(Robert Lucas, 1988)

為什麼某些國家始終處於貧窮,像被困在陷阱一般,無法掙脫?近代經濟學家,發展了一套有利的分析工具—「動態模型」,用以分析經濟發展的過程,找出以及無法發展的因素。這套方法在經濟學中被廣泛使用,例如《貧窮經濟學》 (白經濟 書評),全書都是環繞著這套想法在討論,但若不瞭解這套方法,很難看出箇中精要。

本文主要介紹這套工具「怎麼用」,後續另外撰章探討背後的原理與應用。

動態模型:從現在到未來

下圖總結了動態模型的基本原理。橫軸是一個經濟體今年 (也可以是季或月等其他時間單位) 的產出,而縱軸則是同一指標明年的產出,紅色曲線刻劃了現在與未來產出的關聯。值得注意的是,兩軸的指標不一定是產出或財富,可以是任何我們關心的經濟發展指標,如:公共衛生、健康、教育水平、人力資本等。

紅色曲線決定了經濟體的「變化方向」,以及經濟體的「長期狀態」。我們將曲線與 45 度線對照,當曲線位於 45 度線上,代表今年與明年產出相同;當曲線高於 45 度線時,表示明年的產出較今年高,因此產出會逐年增加,直到越來越靠近該曲線與 45 度線的交點;反之,當曲線低於 45 度線,則產出逐年減少並向兩線交點靠近。因此,圖中紅色曲線與 45 度線的交點,正是經濟體的「長期狀態」。

上面所述只是操作方法,並沒有經濟學意涵。我們只知道,經濟的走向取決於曲線的形狀,但哪些經濟因素決定了曲線的形狀呢?或者說,紅色曲線代表者什麼經濟現象呢?

「斜率」含有重要的經濟意義。紅色曲線越陡峭,代表今天產出增加,能帶動明天產出增加更多。反之,曲線越平緩,表示今天產出變化對明天的影響不大。也竟是說,曲線斜率代表了經濟體的「報酬率」(更準確來說是「邊際報酬率」)。

傳統經濟學一般認為「邊際報酬遞減」。好比說,一無所有的人意外獲得十萬元,可能會改變一生,但一個富可敵國的人,就算得到一百萬,對生活的影響可能也不大。許多經濟活動都有這類 「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的特徵。以上圖而言,曲線的斜率在產出很少時較為陡峭,而隨著產出增加逐漸平緩,便是符合「邊際報酬遞減」。

貧窮陷阱與「大推動」理論

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邊際報酬並非總是遞減,當產出很少時,邊際報酬可能反而遞增,而呈現下圖 (a) 的 S 形,而這正是無法脫離貧窮的原因。

S 形曲線的經濟有 2 個長期狀態,一個產量高、一個產量低,若一經濟體的起始狀態在門檻的左方,如上小節的討論,經濟體會逐年走向較低的長期狀態,也就是「貧窮陷阱」。這套理論有個重要的啟示:「如果有人「拉一把」,便能脫離貧窮陷阱。」也就是說,只要已開發在低度開發國家投入「起步」的資金或資源,將該產出直接拉升道門檻的右側,那該國便能啟動經濟發展,逐年成長至較佳的長期狀態,這也是所謂的「大推動」理論。

舉例而言,部分低度開發國家的農民,收入相當微薄,僅供溫飽。雖然增加肥料、購買機械等生產工具可以提高生產力,但這些投入並不便宜,如果農民窮到連第一批肥料、第一批工具都負擔不起,那他們就只能停留在費時、費力的生產方式,而無法增加投入。因此對他們而言,今年邊際報酬很低。然而,如果有人給農民一筆「起家本」,讓他們跨過這個門檻,擁有一定財力後,並能增加投入使生產增加,並繼續累積更多的產出,並達到更好的生產模式。

這套「大推動」吸引人的點在於,要脫離貧窮,並不需要給他很多錢,只要跨過門檻,經濟體便會自通走向富裕的狀態。就像只要輕輕扶跌倒的人一把,他便能自己站起來。

二戰後,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組織,積極在各國投入「經濟援助」,便是基於這套想法,台灣戰後的「美國援助」也是其中一部分。然而,經濟援助在多數國家都不成功,大量的資源投入後,經濟仍無法長期提升,反而退回原先的狀態,許多經濟學家開始懷疑,S 型的曲線是否存在?還是如上圖 (b) 般,低度開發國家的曲線「本質上」就與富裕的國家不同,在他們的結構下,經濟體已達到長期狀態,就算額外投入一筆資源,也會退回貧窮陷阱。因此,若要脫離貧窮陷阱,光是「推一把」並不夠,經濟體須有「結構性」的改變,例如:法律制度、政治結構等。

結語

貧窮陷阱的成因是什麼?是上圖的 (a) 或 (b),抑或兩者皆非?經濟學家仍在努力探討。以貧窮經濟學 (Poor Economics) 一書為例,作者搜集開發中國家的實驗資料,試圖驗證上述(a) (b) 兩套理論。作者認為,S 形曲線的存在與否,因項目而有所不同,例如,在食物與營養的獲取上,(b) 與資料較為相符,而非 S 形曲線。但在醫療與公共衛生的投入上,(a) 與資料較為相符。因此,脫離貧窮之道,不是「援助與否」,而時如何設計良好的機制,讓資源投入到正確的項目。


封面圖片取自 Vlastimil Koutecký |Flickr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