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如果讓你挑選某時某地,你想誕生在哪裡?

如果讓你挑選某時某地,你想誕生在哪裡?

如果上帝、老天爺(或者師父)讓你自由挑選下輩子要出生在人類歷史某年代的某國時,你會怎麼選擇呢?


假使先拋下你對於某個時期的情節幻想,你應該會先想降落在富足的地區。那麼第一個問題便是,你該怎麼比較兩地之間何者富足呢?先不回首過往,只單單比較此時此刻的眾多國家。我們先簡單想像你眼前有兩扇門,一扇門可以跳到 2016 年的南韓,另一扇門則前往 2016 年的西班牙。門板上寫著當年度該國家平均每人所產出的商品總價值(比如二十萬台 10000 歐元的西班牙國產汽車加上一千萬瓶 100 歐元的葡萄酒,再除以該國人數,這個就是人均 GDP 最簡略的定義)。西班牙門上貼著 25176 歐元,而南韓貼著 3876406122 韓寰。

這時你鐵定會跟我說:「等等,這沒有考慮到匯率啊,我怎麼知道韓寰跟歐元價值相差多少?」你於是按了一下門旁邊的小按鈕,上面的金額自動跳轉成美金,變成西班牙 26528 美元對上南韓 27538 美元。現在你是否覺得一切搞定,準備跳進南韓上空了呢?

等等,先別跳。我們還少考慮了一件重要的事,那便是當地的東西貴不貴。這個時候你要考慮的是在 2016 年度,住在兩地的房租及三餐花費,跟手上拿的現金比較,到底哪邊可以過得比較闊綽。搞不好在南韓 27538 美元只能住小雅房,三餐吃便利超商。而在西班牙,26528 美元可以三房兩廳配每週一次大餐。當我們將 GDP 除上每日消費物品的當地物價的過程就稱作「平減」。假使你每日只需要吃泡麵度日,南韓一碗 5 美金,西班牙一碗 4 美金,那住南韓每年就可以吃到 27538/5=5508 碗,而西班牙則是 26528/4=6632 碗。所以選西班牙顯然比較划算。有的時候,我們不想以「碗」來作為單位,就會再把這些碗數通通乘上泡麵在第三地(比如美國)的價格,作為平減過後的表示。1而平減前的價格我們稱做名目。

你再按了一下按鈕,數字變成了平減過後的指數。西班牙為 36310 美元,而南韓則是 35750 美元。幸好你剛剛沒跳下去,不過最好再等一下。圖 1 及圖 2 把 2016 年 GDP 平減前後的一些國家列出來,圖 1 先依據人均名目 GDP 從大到小將國家排列,而圖 2 依照同樣的國家順序把購買力平減過後的實質 GDP 描繪出來。只要圖 2 出現不完整遞增或遞減的排序,就代表單看名目 GDP 無法正確比較出你在兩國之間的生活狀況(以購買力衡量),比如我們很可能依據圖 1 ,便太小看台灣跟沙烏地阿拉伯了。

Image Description
圖 1 : 人均名目GDP [^2]

Image Description
圖 2 : 人均實質GDP:經購買力平減

你已經知道了如何比較國家之間何者富裕,但我們還有時間的轉軸可以調整:我們必須確認自己降落在人類歷史上相對富裕的年代。假設我們把同一年代的不同國家各自作為一個樣本,接著把該年代的經濟狀況利用人均實質 GDP 畫成一個分配,就能呈現下圖 3 。

Image Description
圖 3 : 人均 GDP 變化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這樣看起來雖然 2015 年好像比過去更好一點點,但是卻不明顯。另外,這種衡量方式也無法表達出大國的影響力。想像最左邊的窮困國家是印度或中國等人口大的國家,那麼就意味著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口都處在貧窮中。反之如果這兩國是剛好位在分布最右邊,那代表世上有很可觀的人口生活得不錯。我們無法從圖 3 判讀出這個訊息,所以通常在比較各年代之間的財富差距時,也會檢視經過人口權重調整過後的分配,國家人口越多就賦予該樣本越大的權重。圖 4 是經過權重調整後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口明顯從左邊往右邊移動。整體而言,我們可以確認至少越近代,平均而言生活水準越好。 Image Description
圖 4 :人口加權人均 GDP 變化

或許你會懷疑 1990 年代以前難道不值得一看嗎?圖 5 描繪了人類從西元元年的進化史,可以發現直至 1870 年二次工業革命以前,人類進步極為緩慢。而其後的進步幅度飛快,似乎除了近代之外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Image Description

圖 5 :人類 GDP 演進史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等等,綜合截至目前的資訊,在你從 2016 年的瑞士上空跳下去之前,還得看一件事情,那麼便是每個國家的所得分配。如果瑞士是一個財富極度不均的地方,意味著你跳下去之後,有很大的機率會掉在生活水準比較差的家戶。衡量所得不均的一個粗略指標是吉尼係數,該數字越大代表越不平均(關於該指數可參考白經濟文章:百萬年薪可以排第幾名?臺灣的所得分配)。圖 6 按平減後 GDP (柱狀)排序 35 個國家,並以虛線描繪各國的吉尼係數。由圖 6 可發現 GDP 最高的國家不一定擁有最平均的所得,因此怎麼去選擇或甚至定義一個國家福利的高低,取決於我們如何權衡平均所得以及所得分配。現在,你可以挑一個地方降落了。

Image Description
圖 6 :GDP 與吉尼係數

事實上,一連串的選擇過程正是衡量一個國家福利的一體兩面。我們從外在去挑選國家的標準也可以視作是衡量該國在地居民福利的方式。當然,除了 GDP 之外,人們還在乎其他生活品質,比如:所得分配、工時、壽命、犯罪率及教育等等。部分經濟學家持續關注如何準確測量國家福利的水準及成長,同時也思考全球人口的生活狀態分佈,致力於在經濟落後的區域有效配置資源。

除了改善福利指標的測量之外,有一個網站 ( Dollar Street ) 也提供了人們比較全球各地不同家戶的另類方式,那便是簡單地利用相片。該站的目標是想利用圖像彌補人們不易單純從數字感受所得差距的特性,特別是當被比較的環境來自兩個不同的國度。它提供許多不同類別的照片比較,比如寵物、書籍、大門等等。在文章最末,讓我們根據網站資料舉例,列出四張關於玩具的照片,你能猜出這些玩具來自哪個國家的家庭,而該家庭的每月收入又是多少嗎?(答案詳見註 3 。2)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1. 我們當然不只吃泡麵。因此在計算經購買力平減的指數時,我們考量的是日常生活中各種必需品,你可以想像成把柴米油鹽醬醋茶放在一個購物菜籃裡。這時候我們計算的即是名目 GDP 可以購買幾「籃」生活必需品,而非幾碗泡麵。同理,當我們不想以「籃」作為單位時,我們可以乘上某時某地購買「一籃」的名目價格,常見的選擇是美金,比如我們可以乘上 2017 年美金購買一籃生活用品的價錢。當地貨幣也是常見的選項,比如我們乘上 2017 年購買一籃的台幣價格。有時候我們為了比較同一國不同時間點的實質指標,也會使用「過去某一時點」的每籃價格,比如 2011 年買一籃的台幣價格。 ↩︎

  2. 四張照片由上往下依序為「海地,月收入 39 美元」、「柬埔寨,月收入 295 美元」、「烏克蘭,月收入 694 美元」、「瑞典,月收入 4883 美元」。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