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2 月 17 日中午,本國央行再度進場阻止匯率升值,外界揣測這是另一次的「貶值救出口」。面臨目前初估的年度 GDP 成長率無法保 2 %,貶值救出口的政策乍看之下是一帖拯救經濟的良藥。不過事實上,我們已經服用這帖藥很長一段日子了,我們該懷疑的是,藥效是否長時間仍然存在,而我們又扛著什麼樣的副作用在服藥呢?
我們在先前的「百萬年薪可以排第幾名?臺灣的所得分配」中討論所得分配不均的各項衡量指標,以及臺灣在數據上的表現。但除了關心某一個時間點的所得不均外,或許我們應該更關心流動?
晚上八點半,窗外是寧靜的台北街頭,啜飲著丈人送的咖啡。電視裡重播著路克和安納金精彩的原力對決,那精彩的一幕嚇得我嘴裡的橘子都掉了出來。桌上躺著參加摸彩,是從一位不知道姓氏對不對的帥哥接過來的棒球手套。現在職棒有聲有色,大概會長領導有方吧……。
最近大學整合,「高教 105 大限」、「虎年海嘯」這些關鍵字曝光率大增。然而當注意力全集中在今年青春洋溢的 18 歲虎年寶寶身上時,似乎沒有人注意到,18 - 12 = 6 歲的下一輪虎年寶寶,也將衝擊另一個長期被政策辯論遺忘的教育前線:國小。
笑話是這樣說的,兩位知名的經濟學家在大選日在投票所相遇,「你怎麼會在這裡?」「還好意思說我,你不也在這麼?」兩人深怕被其他人知道,堂堂經濟學家竟然跑去投票。兩個人約定保守秘密後匆匆離去。為什麼經濟學家被抓到出現在投票所是這麼丟臉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