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我隻身到印度,做行銷相關的實習工作,那是一個沒有臉書、智慧手機,國際志工也還不流行的年代,我懵懵懂懂的生活,每天聽著似懂非懂的印度英文,趕不上公司巴士的時候就和司機比手畫腳坐嘟嘟車上班。
六個月間,沒有便利的資訊平台,我靠著呼吸這裡的空氣,隨緣份與人們交談,我看見貧窮,第一次貧窮離我這麼近。
「台灣正面臨少子化的危機!」這句話是不是非常熟悉呢?曾幾何時,「少子化」已經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學校要倒了怪它、生活過不好怪它、政府要沒錢了也怪它。但其實「少子化」不必然是危機,反而社會進步的表徵。而「鼓勵生育」則是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設計的缺失」的偏方。自己挖洞、又呼籲我們一起填補。
國家制度如何影響經濟發展?歐洲殖民史為什麼能幫助經濟學家回答這個大哉問?在社會與歷史的自然發展中,經濟學家發現了彷彿刻意安排的「自然實驗」。而回答上述的大哉問,竟與你我都曾面對的人生叉路,有相同的脈絡。
余憶童稚時,做國中物理滑車實驗,量打點紙間的距離,填到表格裡算加速度,怎麼算都有點差。最後老師還是打了個大叉叉,因為一定是我實驗沒做好,而不會是牛頓搞錯了。接續之前〈伊可納米的實驗室〉所談的實驗方法,這些實驗真的有可能再次被做出來嗎?
先不論什麼領導力、競爭力、溝通力、地心引力,這是一場「投胎力」與多元入學之間的對決。
許多學經濟的人,都堅稱自己學的是「社會科學」。但一般我們對科學的印象,好像都要做些實驗,弄些理論的推導。經濟學家們倒是完全不缺各式各樣的理論,但是要怎麼證實這些理論呢?難不成要把真人當成白老鼠抓來做實驗? ……沒錯,就是真的有些邪惡經濟學家把人拿來做實驗。到底邪惡的經濟學家們為什麼需要做實驗呢?經濟學家們又是怎
作者:鄭秀玲(臺大經濟系教授)
兩年多前,馬政府在 2013 年 6 月簽署了兩岸服貿協議,由於該兩岸服貿協議的內容十分不對等且程序黑箱,引起民間團體反彈。然而政府不願回應民意,於是在 2014 年 3 月 18 日爆發了意想不到的太陽花學運,進而影響了後續 2014 年五都市長選舉及 2016 年總統及立法委
作者:吳聰敏(臺大經濟系教授)
2014 年 3 月 18 日晚間,一群學生強行進入立法院議場,開啟服貿協議學生運動的序幕。服貿協議是台灣與中國的貿易協定。一般國家簽訂貿易協定的目的通常是要解除既有的貿易障礙,包括進口管制與關稅。貿易協定必然造成利益重分配,因此,它會引發爭議與抗議一點都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