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上的意外插曲讓最佳影片《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 獲得關注。不論是不是有 “政治正確” 作為臨門的一腳(事實上我們應該永遠不會知道),這部作品都敏銳地捕捉了自我認同在人的許多選擇(而且往往是十分重要的選擇)上扮演的角色。
要年輕人當兵,付很低的薪水可能只有愛國同心會的戰士會出來,如果薪水付高一點,有錢能使鬼推磨,大概廟裡的公嬤都會借屍還魂到成功嶺報到。
一例一休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其實就像一切的經濟選擇,關鍵之一就是「邊際成本」。
打開電視台轉到 90 幾頻道,隨時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老師們」教導觀眾如何在股海中生存。電視機前的你一定懷疑過:「啊你這麼神,怎麼不自己賺就好了?」同樣的,在商學院教書的教授們也時常必須面對這樣的質疑。究竟,研究財務金融的經濟學家們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呢?
如同多數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除了研究社會現象的變動規律與因果關係外,有時也希望將這些研究做為基礎,進一步發展應用的技術。經濟學中的機制設計正是一例。以賽局理論為基礎,機制設計的目的之一即在試圖在 “人們會跟據不同誘因採取不同行動” 的原則下,找尋適當的方式來達成所希望的目的。
對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態度,除了「愈來愈多人支持」,「愈晚出生的人愈支持」,我們還知道什麼?
本文不討論如何說服其他人同性戀結婚不會對社會有什麼傷害,而要提供一些「事實」,邀請大家一起腦力激盪:人們對同性婚姻的態度如何形成?哪些可能的形成方式與本文提供的「事實」相符?
短期可能,但長期不是。無論多英明神武的幾大建設,或多遠見卓識的幾年計畫,都無法創造持續的經濟成長。政府在「持續性經濟成長」中的角色,是維持一套「有創新誘因」的遊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