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百萬年薪可以排第幾名?臺灣的所得分配

百萬年薪可以排第幾名?臺灣的所得分配

晚上八點半,窗外是寧靜的台北街頭,啜飲著丈人送的咖啡。電視裡重播著路克和安納金精彩的原力對決,那精彩的一幕嚇得我嘴裡的橘子都掉了出來。桌上躺著參加摸彩,是從一位不知道姓氏對不對的帥哥接過來的棒球手套。現在職棒有聲有色,大概會長領導有方吧……。

晚上八點半,窗外是寧靜的台北街頭,啜飲著丈人送的咖啡。電視裡重播著路克和安納金精彩的原力對決,那精彩的一幕嚇得我嘴裡的橘子都掉了出來。桌上躺著參加摸彩,是從一位不知道姓氏對不對的帥哥接過來的棒球手套。現在職棒有聲有色,大概會長領導有方吧……。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常和楚門一樣,在上述的情景裡,閉上眼睛想著自己充滿挫折的人生。公平正義儼然是最時尚的話題,我們總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正義的世代,有沒有一把尺,告訴我們到底我們是不是活在一個公平有正義的社會?我們在這裡只討論其中兩個問題:所得的分配和流動。我們能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和世界其他地方比起來,臺灣是不是一個公平的社會?前 1% 的有錢人賺走了多少比例的財富?我們的貧富差距在擴大中嗎?我們怎樣衡量分配的不均?如果分配情況真的不好,我們該怎麼辦?

分配與流動

討論這些問題,首先區分兩個重要卻緊緊相依的觀念:分配與流動。為什麼這兩個觀念不太一樣?想像今天一座孤島上只一堆香蕉,(先假設不會有某個黨送給你),每個人的謀生方式就是到樹上去摘一些香蕉。在這個社會裡,可以想像那個每天忙著收割的人一定會最富有有著一堆香蕉。但是當下一代出生之後,以前摘的香蕉不是吃完就是爛掉了,大家只好各自再去摘香蕉。這座島八成分配不太平均:香蕉都給那些動作快的摘完了。但是或許世代間的流動性非常大,因為香蕉放久就爛掉了,下一代只好各憑本事。

從實際的例子來說,我們會觀察到社會上有三級貧戶、公務員和有錢人的存在,這是屬於所得分配的現象。但我們看到三級貧戶變總統,三代公務員變有錢的大買辦,這就是世代間的流動了。


衡量所得分配

最簡單看所得分配的方式是將社會上所有人的所得畫出來,從高到低畫出直方圖。這個直方圖的組距可以選小一點,這樣我們就會得到一個看起來十分平滑的所得分佈曲線。這樣一個圖的優點是他幾乎完全提供了所得分布的每一個細節。我們看著這樣的圖就可以回答:「所得低於 22K 的人有多少?」、「 這個社會大家平均的所得是多少?」、「排在中間的人所得是多少?」

圖 1: 臺灣家戶年所得分配圖。
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但就和描述任何統計分佈一樣,整條分配對我們來說資訊太豐富。我們很難簡單地描述整個所得分配,也很難直接從完整的分配比較不同期間的差異。因應這樣的困難,我們開發出許多簡單的方法來描述分配的情形。


吉尼係數

首先是已經列入中學課本的吉尼係數,他將所得累積的百分比畫出來,並計算所得在完全平均分配之下,與真實情況的差距。吉尼係數越大,代表所得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吉尼係數的算法其實很容易,我們將社會上收入最低到收入最高的人排好,把收入最低的人的所得從左排到右往上加。例如,最低 1% 的人擁有 0.05% 的所得,我們就在圖上座標 (1%, 0.05%) 這個點標示出來;最低 2% 的人擁有 0.11% 的所得,我們就在圖上座標 (2%, 0.11%) 這個點標示出來。以此類推我們會得到一條曲線,例如圖中的綠線。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今天社會上所有人的所得都一樣,我們畫出來的線會是紅線。吉尼係數的計算公式便是:紅線以下綠線以上的面積,除以紅線以下的所有面積。

圖 2: 吉尼係數計算方式。

吉尼係數丟掉許多資訊,例如我們無法從吉尼係數裡面判斷分配不均的分布情況。究竟不均是集中在低所得的那一端然後高所得者都很集中呢?還是窮的都一樣窮,有錢人都賺得差不多?

圖 3: 臺灣近 30 年吉尼係數。
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我們從台灣過去的資料可以發現,我們的吉尼係數在過去 30 年間是不斷增加當中,從 1980 年代的 0.28 到現在的 0.34 左右,代表所得分配不均等的情況持續增加中。然而這不均等的情況增加了多少?單從台灣的資料或許無法一窺其意義,我們拿國際上主要國家的資料來比較。我們會發現台灣的吉尼係數其實和其他國家比起來相較比較低。這是否代表我們是一個所得平均的大同社會?楚門邀請大家一起懷疑這一點。

圖 4: 世界各國吉尼係數舉隅。
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5 等分層級所得比

吉尼係數雖然是比較容易給大家拿來比較的數字,但它不太容易詮釋。除了一個奇怪的圖上兩塊面積的比值之外,沒有特別的意義。我們考慮另外一個指標:如果今天我們把所有人一樣排排站,把整體人口從所得高到低切成 5 份,我們來比較看看:第 1 名那組的總所得和第 5 名那組的總所得,所得相差的倍數是多少?換句話說,就是所得排前 20% 的人掌握總所得的比例,是最後 20% 的總所得的幾倍?我們稱這個數字為「5 等分層級所得比」。

圖 5: 臺灣近 30 年 5 等分層級所得比。
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以下是台灣各年份的資料和世界主要國家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所得最高的前 20 % 掌握的總所得,大概是最低那一組的 6 倍左右。以世界各國的數據相比,台灣在這個指標看來也算是在世界各國裡面名列前茅地「所得平均」。同樣地,請大家對於這組數字保持懷疑,就像白經濟過去的文章一樣,當一個指標被拿來「拼」的時候,就有可能失準,而且這些數字的確是行政機關公布的,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或許會影響到我們的結論。1

圖 6: 世界各國 5 等分層級所得比舉隅。
資料來源:家庭收支調查

1 % 俱樂部

這 6 倍就是個數字,看起來也不怎麼聳動。不過既然我們可以用 5 等分算出一個數字,為什麼我們不切得更係來看看更前面的人掌握的所得?想像這些更吸睛的所得倍數:**究竟所得排名前 1 % 的人收入是勞苦大眾的幾倍呢?**這些更細緻的數字除了聲光效果良好之外,還有其他意義,他可以更細緻地刻畫分配的情況。不過這些統計數字拿出來的確十分嚇人,也難怪我們英明的政府曾經想要在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的時候「順應國際潮流」,想把切得太細的所得資料通通從公告裡面拿掉。2


圖 7: 前 X % 俱樂部年所得門檻。

圖 8: 前 X % 俱樂部年所得門檻(排除 0.01 %)。
資料來源:The World Wealth and Income Database

在看這些人掌握的所得比例之前,讓我們先瞭解一下**全台灣前 1% 的高所得是什麼意思。**首先,台灣在 2013 年的平均年所得是 49.63 萬元,換算成月收入大概是 41K 左右。這是「平均」的數字,在許多有錢人把平均拉高的情況下,可以想像有一半以上的人所得低於這個數字。另外這個數字是用報稅用的資料算出來的,包含薪資和資本利得,不過偷雞摸狗賺到的算不到了。


圖 9: 1% 比例示意圖。

圖 10: 前 1 % 佔全臺所得比例。
資料來源:The World Wealth and Income Database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有多少所得才能擠進前 1% 俱樂部呢?答案是:年收入329萬。下圖把這個俱樂部的門檻都給畫了出來,其中,前 0.01% 的門檻是年入 3722 萬,後面 99.99% 的勞苦大眾可都看不到他們的車尾燈,連我們這個圖都被這群人弄的看不清楚了。因此我們另外畫一張沒有 0.01% 門檻的圖,讓大家看得更清楚些。


圖 11: 5% 比例示意圖。

圖 12: 前 5 % 佔全臺所得比例。
資料來源:The World Wealth and Income Database

知道自己和這些人遙不可及的距離後,我們來看看他們在整個社會分配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可以看到所得排名前 1% 的人,其總所得佔了所有人的 10.68%,如果我們拉到前 5% 的人,他們佔的比例更增加到將近1/4。我們另外也畫出前 1% 所得佔百分比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到和吉尼係數類似的趨勢,所得分配的不均持續擴大中,不過相較於吉尼係數難以詮釋,這些赤裸裸的數字似乎更讓人有所體會。

圖 13: 近 30 年前 1 % 佔全臺所得比例。
資料來源:The World Wealth and Income Database

同一條統計分配除了有上面的各種切法之外,我們也可以看不同子群體之間的分配情況。舉例來說,我們可能想知道年輕人和老人不平的的情況有什麼不同?不同性別間、不同性別內所得又有什麼樣的差異?不同種族在所得分佈上有沒有不一樣的趨勢?以性別差距為例,有相關的研究指出,男女之間的薪資差距在逐漸縮小當中,但平均薪資仍然存在不小的差異。3 其他如年齡、教育水平、職業等等都是備受關注的指標。未來有機會再逐一討論。

我們在這裡看到經濟學家對於不平等的統計描述,我們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要探討與分配密切相關且重要的議題:流動

資料來源: 家庭收支調查 The World Wealth and Income Database


  1. 國際數據的比較向來是很困難的,要獲得精準的數據更是如此。比較所得分配第一個明顯的困難是:所得如何定義?稅前或者是稅後的所得可能會不一樣,這又受到不同國家稅制的影響。另外要不要計入社會救助等的影響?在這份行政院的家庭收支調查當中,每個國家資料的年份甚至是不一樣的。大致上趨勢或許差別不會太大,但在把排名當作政績來用的時候,要記住這一個但書。 ↩︎

  2. 當初的新聞 ↩︎

  3. 如中研院張晉芬老師與杜素豪老師針對台灣的研究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