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書評:《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書評:《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如果說,一顆蘋果用經濟學的刀子切開,得到的卻是一瓣瓣的橘子,那現如今這把刀若揮向流行兩千餘年,信徒廣布世界的基督宗教,又該如何?這就是本文中要介紹的《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一書所要嘗試剖析的問題。

此書由多本經濟史相關科普書籍,包含《經濟史的趣味》《經濟思想史的趣味》兩本書的作者賴建誠與天下雜誌蘇鵬元編輯合作,敘事手法延續一貫易讀易懂的風格,以市場與廠商理論解析基督宗教每一次面臨挑戰時,他們所做出的應對背後,到底有什麼邏輯可循。

事實上,跟隨此書的分析,讀者或許可以發現,廠商理論確實是一把分析宗教現象的神兵利器,在競爭之後脫穎而出的大廠商,可以用寡占的型態宰制市場,這情景恰如現今宗教市場的分佈樣態,數個世界級的大宗教瓜分世界的宗教市場。而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去理解宗教後,那些在歷史課本上大家熟知的大事件,從被羅馬帝國奉為國教、設定婚姻限制(禁止近親通婚、亨利八世的離婚限制等)並要求奉獻以允許突破限制、到十字軍東征與販賣贖罪券換取資金,其實都是利用珍貴的「市場力」換取超額利潤的行為。而那些嚴格的教義規範與壁壘分明的他者與教徒的分別,則是維持自己獨占力的必要之惡。

此書無疑地點出對基督宗教的歷史不甚熟悉的讀者而言,許多嶄新的問題。例如,在歐洲宗教發展的過程之中,站在一個教派對立面的大魔王,往往不是別的教派,而是王國國君。英國從開始對法國的戰爭以來,只要缺乏資金的挹注,便不乏從教會下手掠奪資源的舉動,從愛德華一世到理查二世,便奪取數間克呂尼教派的房產,愛德華二世更解散四十八個宗教團體,目的當然是搜刮財產。種種把教會當成金庫的作為,加劇了教會聚斂財產的力度,更種下讓英國民眾支持亨利八世公開挑戰教會的遠因。

又例如當時的地方教會之於教廷鞭長莫及,宗教權力中心用盡心思才能成功「綁樁」以留住地方教會的忠誠,而大家耳熟能詳的「封聖」儀式,正是拉攏樁腳的手段之一。羅馬教會為了確保地位,便讓地方上符合特定要求的逝者,得以透過一連串的遴選與認證,進入聖人之列。藉由要求地方教會提交候選名單,羅馬教會成功確立了與地方之間的從屬關係,進而鞏固自身的至高性,而成功封聖後,能為地方教會帶來的名望與財富,則使得地方教會願意乖乖地參與競爭。同時,為了避免這樣的榮耀過分稀釋,選拔的過程既繁複且冗長,最終目的則是在確保聖人的稀少性。而本書因為適時地加入這些篇章,所以即使有相當篇幅討論眾所皆知的宗教大事件,仍然能讀者保持相當的新奇感。

事實上,關於宗教相關的經濟史與經濟學研究所在多有,也正因為與宗教相關的研究一向流行,相關論文十分龐雜,作者在著作此書時的貢獻,除了完整了在中文書市場,少有的對於宗教經濟學的整理與重述之外,也將過往在這個主題上,有名且有貢獻的論文做了系統性的分類,使得對於宗教經濟學有意繼續研究的讀者不至於迷茫失途。對於習慣閱讀學術論文的讀者而言,跟隨每一章節後面的參考資料與附錄的閱讀清單的腳步探索文獻,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除此之外,或許更有些讀者對於書名中的「經濟學」三個大字敬謝不敏,不過正如前文所說,此書並非選擇艱澀且迂迴的學術語言進行書寫,對於分析時所利用到的經濟學概念大多都會先做說明或闡述,也因此,本書除了作為宗教經濟學的介紹性書籍,也很適合作為經濟學的入門書。讀者閱讀此書時,不妨也將第二個重點擺在對於市場型態與獨佔力的敘述,對於增進經濟學原理的內容而言,也大有裨益。

一向以來,我們慣常以教義與儀式理解宗教,而在佛道教為大宗的台灣,對於基督宗教的理解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們能夠用一把將蘋果切成橘子的,名為經濟學的刀,切向宗教,或許我們將能發現,隱藏在教義流變之後的東西,正如推薦中所說,「宗教競爭異於廠商競爭者,幾希!」


《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
賴建誠、蘇鵬元,2017,貓頭鷹出版

封面圖片:Wikipedia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