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刺激內需:修理紗窗~換玻璃~

刺激內需:修理紗窗~換玻璃~

政府推出政策有時候會講一些因果關係給大家聽,在這個例子目的是「加速景氣復甦速度及力道」,而手段則是「短期的消費提振」。只要把這些話講得理所當然,大家就會害怕自己問了問題好像顯得自己很沒有學問。然而行政院號稱的「目的→手段」關係,背後的邏輯就一定很有學問嘛?

首先感謝行政院長透過行動支持白經濟,在我們推出〈GDP 可以做什麼?〉一文後,立即端出熱騰騰的「消費提振措施」,為我們的讀者提供生活中良好的範例。千呼萬喚始出來第二預備金即將現身,大家別放過這慷他人之慨(?)的好機會啊!

讓我們先來看看行政院官方網站上的新聞吧:

為加速景氣復甦速度及力道,毛院長指示各相關部會,提出短期的消費提振作法,並由國發會彙整,期能發揮刺激內需、帶動產業發展的加乘效果

政府推出政策有時候會講一些因果關係給大家聽,在這個例子目的是「加速景氣復甦速度及力道」,而手段則是「短期的消費提振」。只要把這些話講得理所當然,大家就會害怕自己問了問題好像顯得自己很沒有學問。然而行政院號稱的「目的→手段」關係,背後的邏輯就一定很有學問嘛?

沒關係,大家不敢問,那麼呱牛我來問好了。這篇文章,就讓呱牛帶大家練習問一些,明明我們都很想問,但怕問出來顯得自己很笨的問題。


步驟一:目的是什麼?

「景氣復甦速度及力道」是什麼?速度很好懂,距離除以時間嘛!在這裡距離指的大概是國發會用的景氣指標,速度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某指標成長的幅度」。很好,打勾。那麼「力道」到底是什麼?和之前的「速度」有什麼不一樣?這也有幾個可能:

  1. 「力道」由國發會自行定義
  2. 「力道」另有定義,但呱牛才疏學淺查不到;想護航的歡迎找出定義來打呱牛臉
  3. 沒有定義

唉呀呱牛,這只是官方網站上的新聞又不是論文。人家院長講話比較詩意一點不行嗎?但這是政策,不是作文比賽。政策的目標和手段如果沒有界定清楚,我們就無從判斷需不需要這政策,或是政策有沒有效。訂定政策需要把話說明白,不能用沒有定義的用詞魚目混珠。當然,如果院長澄清這就是作文比賽,不是政策,那麼以上的質疑自然會在他的誠實之下不攻自破。

好吧,這政策的目的裡有一個部分呱牛不知道那是啥,但「景氣復甦速度」是可以大致理解的。讓我們進入下一個步驟。

步驟二:手段是什麼?

這次難得政策內容還挺明確的:

補助購置節能、省水產品、小型農機具,補助固網寬頻升級、2G升速4G及2G換購4G手機,網路聯合行銷活動(愛shopping),及補助國人住宿遊園精采行等。自11月7日起至明(105)年2月29日前,購買相關產品或實際參與旅遊,均可享有相關補助優惠。

比較難解的是手段與效果之間的連結,也就是下一個步驟。


步驟三:這手段會如何連接到目的?

行政院在新聞裡說要「刺激內需、帶動產業發展」,這次提出的政策可能有這兩個效果,也可能沒有,那個可以另外討論(雖說在消費券之後,比較不健忘一點的選民都應該對此存疑)。換手機、家電能不能刺激內需這個問題暫且不論,但為什麼刺激內需可以讓景氣成長?

行政院的邏輯隱藏在新聞裡「加乘效果」一詞中。所謂的加乘效果就是假如我接受行政院的院恩浩蕩 2000 塊跑去買了省電的新冰箱,我付給冰箱廠商的錢就會被拿去做成新的冰箱、或是發給老闆、員工、股東,這些人再拿著這筆錢去買省電電視收看院長的記者會,賣電視的就可以拿著去買手機,諸如此類生生不息一如獅子王的草原和某廢文盟的廢文。在加乘效果之下,政府(透過稅收或舉債)出一塊錢,每個接收到這筆錢的人再繼續把它花下去,這一塊錢在經濟體裡就會產生價值超過一塊錢的經濟活動。景氣,其實就是一種經濟活動興衰的概念,所以行政院在這裡的邏輯是「補貼→大家花掉補貼→補貼繼續循環→景氣就上來惹」。

先假定這加乘效果的大小真的和行政院算的一樣好了(至於政府在這方面的計算力讓呱牛沒什麼信心,那就是消費券政策的另一個效果了),這其中的邏輯難道就沒有問題了嗎?


破窗謬論: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

除了買省電家電和換手機會有加乘效果,別的消費難道就不會有了嗎?

假如說今天行政院補貼呱牛 2000 塊讓我去買鐵槌,結果呱牛叼著這鐵槌跑去路上把一路的店家玻璃窗全給敲了,這會有什麼效果呢?首先店家非得把這門窗給補好不可,於是播著「修理紗窗~ 紗門~換玻璃~」的發財車就多了一筆生意。這筆生意賺來的錢讓修窗戶的老闆也去買了省電電器、賣電器的又拿著這筆錢跑去幫小孩買玩具,這樣不也是生生不息的加乘效果嗎?所以,結論就是行政院敲破大家的窗戶,就可以刺激內需、帶動產業加速景氣復甦。

好像有點怪怪的,對吧?


這就叫「破窗謬論」;歷史上對這謬論有好幾種不同的解讀方法,但這謬論之所以是謬論,最簡單易懂的重點就是:啊我如果窗戶沒被敲掉,修窗子的錢就可以拿去做別的事情啊!那不也一樣有加乘效果?

回到消費政策,讓我們再看一次行政院的公告:「…期能發揮刺激內需、帶動產業發展的加乘效果。」從文句的脈絡中可以發現,行政院的目標是透過補貼來發揮加乘效果(進而推動景氣復甦)。但若要發揮加乘效果,又何必動用第二預備金呢?行政院拿著第二預備金去補貼大家換手機、買冰箱,加乘的效果就像補貼我一把鐵鎚去敲別人家的窗子一樣。補貼節能產業,當然有助於環保,但那和這次「刺激內需」的主旨無關,同時大概也不是第二預備金的諸多用法裡最有助於節能的,或是最能刺激內需的。況且,補貼大家買家電的錢還是來自稅收或是債留子孫,這筆錢如果當初在規劃預算的時候不要抽稅、舉債、或是從其他也嗷嗷待哺的政策帳戶去省,放在經濟體裡不也有加乘效果嗎?1

院長啊!買業配拚經濟喔~

顯然對整個經濟體來說,這種補貼的加乘效果大概沒有新聞講的那麼偉大。然而這其中還是有人受惠:賣省電冰箱的、賣節能瓦斯爐的、賣手機的。然而這些廠商有特別節能(為啥不改去補助全台灣裝智慧電表?)、特別會把錢用在國內(不然就加乘到國外去了)、特別不會把錢存起來、喜歡把錢分給員工(如果我們想順便幫勞工一把)、或是有任何比起其他人更值得拿到這筆補貼的地方嗎?

如果答案不是那麼肯定的話,那麼要消耗第二預備金,院長要不要考慮一下來和呱牛買業配文呢?畢竟呱牛領了錢去買糧草、賣糧草的就可以拿這筆錢去買節能家電和換手機,不也是促進產業成長嗎?

到頭來這種慷其他納稅人之慨的政策,真正有效果的地方恐怕不在加速景氣復甦。如果說要加乘效果,那基本上任何人花錢都會有。這政策會有效的,是讓那些被政府點名的產業多賺一筆第二預備金。政府抽稅或是舉債累積第二預備金,然後把這些錢透過消費者發給廠商,這樣的效果稱之為重分配。那為什麼要分給他不分給我?為什麼不乾脆不要分?當然,行政院的新聞裡是不會解釋這背後的邏輯或是參考的研究的(假如它們存在的話啦)。


選舉前請時時練習步驟一二三

大選倒數不到一百天,各方陣營無不緊鑼密鼓備戰。有些陣營有提政策,有些假裝有提。這些政策看起來不太難懂,但仔細一想我們卻又都不太清楚其中邏輯。現在問簡單的笨問題可能會讓自己看起來很笨,但如果不問就去投票了那就不只是看起來很笨,而是真的很笨。

精準的政策分析不容易,來自政府與專家的意見也很難由我們一般人來判斷是否合理。但以上這簡單的三步驟

  1. 目的是什麼?
  2. 手段是什麼?
  3. 手段和目的的關係是什麼?

就算沒有學過經濟學或是相關的技術性內容,也能夠幫助我們根據有限的知識去初步衡量政策是否合理。在這次行政院慷慨提供的例子裡,假設我們相信官方數字,我們還是可以問:

  1. 回到〈GDP 可以做什麼?〉的架構,為什麼要刺激經濟?
  2. 第二預備金這筆錢刺激內需後,和刺激經濟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說服大家多買東西可以讓景氣指標成長呢?
  3. 刺激內需的這筆錢,為什麼是刺激這批產業而不是其他的呢?

呱牛討論的是類似政策都適用的問題,答案則取決於個別狀況。政府或候選人可能有答案(或是假裝有答案),每個選民心目中的答案也必然不盡相同。讀者如果有了答案,呱牛邀請大家在底下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圖片取自 Chen Ying-Cheng、The Walt Disney Company


  1. 預算法第 70 條有列出動支第二預備金的條件,在呱牛這外行人看來好像是行政院和立法院高興就可以?歡迎高手幫忙解惑!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