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完全罷工教戰守則(2):罷工七傷拳

完全罷工教戰守則(2):罷工七傷拳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看到罷工,除了因為上一篇提到的一些外在條件外,罷工本身也是犧牲很大的一種勞資談判手段。雖然大家嘴上都喊著要罷工,但通常是萬人響應罷工,明天還是繼續爆肝上班。罷工到底是一個有意義的談判手段,還是又是理盲濫情的自嗨行為呢?

我們首先定義一下「罷工」這個詞。以目前各國普遍接受的勞動法規而言,罷工主要是由勞工組成的工會為主體,經由共同決策後,在特定期間中以不提供勞務為手段,作為與雇主進行勞動條件裁判的籌碼。這邊的重點是,勞工通常會集結成一整個群體來談判;而這個群體跟雇主談判出來的結果,自然也只適用於這些參加勞工組織的人。否則,所有人只要遙坐對岸搭便車 (free-riding),風往哪吹就往哪倒,罷工成立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因為在罷工期間,廠商沒有產出而無法得到任何報酬,所以原則上,雇主並不希望看到罷工的發生。但另一方面,勞工因為這段時間並未提供勞務,雇主自然也沒有義務支付薪水。在罷工時間越來越長之後,勞工們便越有可能陷入生存危機。因此罷工這件事,對勞資雙方都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經濟學家希克斯 (John Hicks) 在二十世紀初便將這件事用模型寫了出來。這個發現也被稱為「希克斯悖論」 (Hicks paradox)。

首先,對於雇主而言,罷工時間拖得越長,他可能遭受的損失就越大。因此,罷工進行到越後面,雇主便願意提供更高的工資。我們在下圖用「雇主的抵抗」來描繪這件事。同時,對於勞工而言,罷工期間越長,他們就會餓肚子越久,因此會願意勉強接受比較低的工資。我們在下面這張圖用「勞工的肚子」來描繪。

圖 1:罷工時間與雇主願付工資/勞工願接受工資

由於這兩條線一條向上一條向下,他們一定會有交會的一天,我們就暫且把這一天叫做──D-Day。在這一天,雇主願意提出的工資與勞工願意接受的工資剛好相等 (w),因此罷工便能順利結束。如果雇主與勞工事先都對雙方的底牌,也就是這兩條曲線非常清楚,那麼在工會正式走到罷工這一步之前,雙方就能夠透過事前協商,將工資設定在這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錢上,來避免罷工這種傷敵七千自損三千的事情發生。

既然透過事前談判就能調整薪資,還不用承受如果罷工了要餓肚子的那幾天,那麼真的出發去罷工似乎是非常不理性的事情?這也是希克斯會稱罷工的發生為「悖論」的原因。但要注意到,在上述的模型中,我們需要假設「勞資雙方資訊完全公開」。但在現實生活中,勞方通常不會知道資本家每天到底過得有多爽;資方大概也不清楚他手下的血汗員工們每天是不是只能靠吃樹根過活。在這個勞資雙方資訊不完全的狀況下,罷工還是一種不理性的勞工議價手段嗎?在下一篇我們會繼續談這個問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