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諾貝爾難題—為什麼村上春樹還是槓龜

諾貝爾難題—為什麼村上春樹還是槓龜

先講結論:因為他還年輕。 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都是年度盛事,從生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到後來外掛上去的經濟學獎,都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但真要每年都被拿出來炒一下卻始終沒有得獎的,就屬我們的村上春樹先生。從 Google Trend 大概可以看到,這位槓龜多年的悲情人物每年 10 月份就會被大家重新拿出來喊一喊,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抱回大獎。

先講結論:因為他還年輕。

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都是年度盛事,從生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到後來外掛上去的經濟學獎,都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但真要每年都被拿出來炒一下卻始終沒有得獎的,就屬我們的村上春樹先生。從 Google Trend 大概可以看到,這位槓龜多年的悲情人物每年 10 月份就會被大家重新拿出來喊一喊,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抱回大獎。

圖 1: 「村上春樹」的熱門度,垂直線為諾貝爾獎公布的每年 10 月。
資料來源:Google Trend

我要怎樣拿諾貝爾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想想怎樣拿諾貝爾獎。大家小時候多少聽過諾貝爾先生怎樣研發炸藥、不小心炸死自己弟弟,還有捐出自己遺產成立諾貝爾獎的故事。從 1901 年開始,諾貝爾獎頒給生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這 5 個領域內有卓越貢獻的人們。聲勢卓越的諾貝爾獎,每年選出得主是謹慎至極,整個過程要經過一整年的推薦、選拔、確認,最後才確定頒獎。光提名這個步驟我們這些阿貓阿狗就被關在門外了,以下 4 種人可以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1. Swedish Academy 的成員或類似機構的會員
  2. 大學裡的文學或語言學教授
  3. 以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4. 各國文壇、筆會的掌門人

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會送出 600 到 700 份的邀請函,主動邀請上面這些人推薦人選。除此之外有一個限制:不可以提名自己。我們相信村上春樹應該不用透過拜託別人就可以獲得提名,但就算獲得提名要怎樣才可以得獎呢? Swedish Academy 有一個 18 人組成的委員會,負責每年從眾多人選中,用 3 輪的嚴密程序,選出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的難題

問題來了,他們要怎樣從這麼多人裡面選出得獎者?一個合理的假設是諾貝爾獎希望頒給「對文學有卓越貢獻的人」,因此每年就是由 Swedish Academy 裡面的那 18 個人,從茫茫人海中選出「宇宙超級無敵厲害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文壇盟主。但是代誌真的像憨人想的那樣簡單嗎?撇開大家對於誰最厲害、最有貢獻這點的爭議不談,諾貝爾獎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限制:只頒給活人。這點看起來沒什麼,實際上對於諾貝爾獎頒給誰有很大的影響。

有這個限制,又必須要頒給大家認為在領域內有卓越貢獻的人。想像兩個人的情況,今天有位新秀是文曲星下凡,風靡全球,和另一位垂垂老矣準備再見的過時巨擘,你要頒給誰?麻煩來了,他們大可頒獎給文壇新秀,但這時他們冒的風險就是萬一明年那位老將走了,諾貝爾獎就少頒給一位大家認為必須得獎的重要人物。一次還好,如果一再錯過,大家逐漸認為諾貝爾獎不具代表性就慘了。所以除非你真的非常優秀,現在不頒給你太可惜了,否則在這層考量下,或許 Swedish Academy 心裡想的是:人要走了趕快給他,年輕人還可以多活幾年,再等等吧!就是這樣,諾貝爾獎其實在比氣長。大家常說諾貝爾獎得獎的人都活很久,但一個重要的因素應該要反過來看:你要排隊排很久,活久一點的人比較有機會!

圖 2: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獲獎年齡。
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哪個國家奧運強

這種同時要比較兩樣不同指標的難題其實經常出現,奧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奧運有金牌、銀牌和銅牌,當我們在算哪個國家比較強的時候,要怎樣比呢?其中一種明顯的辦法是,如果一個國家的 3 種獎牌都比另外一個國家多,那麼那個國家肯定比較強。

但假設今天台灣拿了 2 金 2 銀,韓國拿了 1 金 3 銀 1 銅,這個時候要怎樣比呢?除非有一個換算的規則,不然很難比較。紐約時報就有一個圖表,告訴你哪個國家不管怎樣比一定比較強,哪些國家又在怎樣的規則換算下會如何?上面的例子如果我們的規則是:「先比金牌數,金牌比完再比銀牌」,那台灣就比韓國強。但如果我們規則寫成金牌 3 分,銀牌 2 分,銅牌 1 分,那這樣兩國就一樣強了。所以重點是規則怎麼寫。諾貝爾獎也一樣,在一大群都很卓越的人裡面,年紀和能力要怎樣評估,也是類似的問題。


村上春樹什麼時候才會拿獎?

讓我們回到村上春樹先生和他 (或許將來會拿到) 的諾貝爾文學獎。大家從授獎趨勢上看到一開始的得主年紀都稍微高一些,後來穩定下來以後逐漸上升。以諾貝爾獲獎者較多的歐洲來說,在 1900 年的平均餘命可只有 42.7 歲,相較於今天的 80 來歲,大概只有一半。在這樣的情況下,1901 到 1920 年的諾貝爾獎得獎平均年齡還可以有 62 歲左右,或許一開始真的有「趕快頒給老人」的傾向。

回到村上春樹,這位仁兄 1949 年出生,假設他 2016 年拿到諾貝爾獎,那可是在他 67 歲的時候得獎。雖然諾貝爾獎平均的得獎年齡是 64 歲,但是經過這一個世紀多,大家平均壽命也增加了,近 10 年的得獎者得獎平均年齡可是 69 歲左右 (中位數也是),他如果明年中獎,這樣還可以算是年輕、早得獎的。甚至考慮他老兄是平均壽命最長的日本人,或許可以排隊的時間比一般人更長一些。

或者我們用剛才從奧運的例子裡得到的觀察,如果我們考慮諾貝爾獎不只比能力還比氣長,我們建立以下指標。如果你和另外一位得獎者相比,符合兩個條件:

  1. 如果你比他晚得獎
  2. 如果你比他早出生

那我們說另外一位得獎者比你「優秀」,你被一些人給「比下去了」。1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比較所有得獎者,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附表,我們可以看出一些人被很多人比下去,一些人則是年紀輕輕就拿了獎非常優秀。例如:2013 年的 Alice Munro 就被其他 13 個人比下去了;而 2012 年的莫言則是很優秀沒有被任何人比下去。

表 1: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資料 (節錄)
年份得主出生年年紀被幾個人比下去
2001Sir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695
2002Imre Kertész1929738
2003John M. Coetzee1940630
2004Elfriede Jelinek1946580
2005Harold Pinter1930759
2006Orhan Pamuk1952540
2007Doris Lessing19198819
2008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682
2009Herta Mller1953560
2010Mario Vargas Llosa1936748
2011Tomas Tranströmer19318012
2012莫言1955570
2013Alice Munro19318213
2014Patrick Modiano1945694
2015Svetlana Alexievich1948673

我們在這張表裡面還幫村上春樹算了一下,如果他在 2016 年得獎的話,他才被 3 個人「比下去」而已。在諾貝爾文學獎這麼多人裡頭,平均每位得獎者是被 4.73 個人「比下去」的 (中位數是 3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為村上春樹的實力和平均諾貝爾獎得主差不多的話,其實諾貝爾獎或許還可以再多給幾位新秀再頒給他也不遲?2


結論:比較兩樣東西的困難

經濟學家除了非常關心誰會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外,這個例子也給我們兩則重要的啟示。3 首先,這個例子是經濟學中「比較」的典型。我們在分析問題時,常常做出「人是理性的」這樣的假設,這點包含我們對於兩樣東西可以說出哪一種比較好。

不過今天面臨兩個軸線的選擇,我們就沒有辦法直接地寫出一些規則,例如 1 顆蘋果 2 顆橘子和 2 顆蘋果 1 顆橘子誰比較好,或許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而且需要想一想。今天如果單純是一個人的問題,他要選擇將諾貝爾獎頒給誰,大可以自己寫下一些規則,獨裁地處理年齡和天分的問題。但想像今天有很多人想要一起做決策,這個問題可能就沒有這麼單純。4

另外是「限制」在選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的選擇中,限制常常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市場上交易我們有預算的上限,每天有 24 個小時的上限;有些上限則如諾貝爾獎的存活限制,所扮演的角色就沒有這麼明顯。然而在考量這些限制後常常會有截然不同的觀點,是值得思考的地方,畢竟經濟學是研究稀少資源的學問,「稀少」是我們的關鍵詞彙。

參考文獻


  1. 其實也不能這樣說,或許有些人「大隻雞慢啼」,比較晚才有好作品,我們暫且不談。 ↩︎

  2. 當然這樣的分析有許多簡化的假設和考量上的疏忽,評估一位文學大師適不適合得獎顯然不是這麼容易就決定的,大家可以想像出其他千千萬萬種因素。但在這裡的議題是:年紀這件簡單的事情能不能告訴我們一些有趣的可能性? ↩︎

  3. 楚門十分希望白經濟的寫作團隊有朝一日能產出諾貝爾獎得主。 ↩︎

  4. 有名的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其實跟這個味道有一點像,將來有機會再介紹。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