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物價會漲所以薪資不漲——院長在想什麼?

物價會漲所以薪資不漲——院長在想什麼?

行政院長林全於 2017 年 5 月 5 日接受彭博社 Bloomberg News 專訪,提及對台灣經濟、財政等相關政策與前景。在回答其中一題有關薪資展望的問題時,院長提到將不會不顧物價上升而貿然調升薪資,並且表示台灣的實質薪資不差。1 這個回答引發各界熱議與批評。


其實院長這番言論的背後仰賴一些假設,而他本身也不無道理。我們可以把論點拆成幾個部分:

  1. 物價上漲有什麼不好?為什麼政府要避免通膨?
  2. 薪資上漲真的會使得物價上漲嗎?背後需要有什麼假設?
  3. 即使論點 1 是錯的,也就是說薪資上漲不會或無法迅速導致物價上漲。那政府有哪些方法可以調升薪資?政府的干預合理嗎?

為什麼物價上漲不好?

許多民眾或許覺得院長的說法很刺耳,難道民眾的薪資成長不重要嗎?這難道不是政府的責任嗎?政府希望避免通膨的原因,除了會導致儲蓄失去價值之外,也會扭曲人們從事生產與消費的決策。另一方面,各行各業的廠商也會由於價格的波動,使自己無法獲得最大的報酬。假設你是賣陽春麵店的老闆,在擬定一碗多少錢時,你會看看附近其他賣吃的大概都賣多少錢以及附近會有多少顧客,同時你也會評估去市場買菜的成本。假設你按照這些訊息,決定一碗75 元,並且買了斗大嶄新的招牌,上面寫著各個品項的價錢。結果假設隔一個禮拜,菜價上漲,同行們跟你都必須更改商品價格,那麼你就必須花錢重新弄一塊價目表。而同樣的負擔也會落在生產鏈冗長的各行各業之中。而且隨著每家廠商改變價格的速度不一致,也會導致人們對物品的需求產生變化。另外,物價更動同時也會使家戶財富重分配。然而物價上漲幅度過小,甚至物價長期下跌也不是好事,關於該議題請參考白經濟之前刊出的文章


薪資上漲會抬升物價嗎?

假如政府真的有穩定物價的必要,那這真的代表不能拉抬薪資嗎?其實這等同於探討薪資是否會帶動物價。其實這仰賴以下幾種情況。首先,廠商的商品獲利本來就極低,大部分銷售額用於購買各種生產所需材料以及聘雇勞工。那在利潤率幾乎為零或勉強抵達股東的標準時,薪資上漲才會使廠商不得不跟漲物價。這種說法在日前社會爭辯基本工資調漲議題時,便時常被許多廠商掛在嘴邊。(值得注意的是,基本工資調漲跟一般工資調漲是不同的議題,通常基本工資的漲幅與物價漲幅之間的相關性會比一般工資低。)而根據白經濟的另篇文章,我們知道實質薪資的其一參照標準是勞動生產力,也就是說廠商應給付的合理薪資應等於你對該廠商的產值貢獻。而實質薪資的成長率並沒有完全反映勞動生產力的成長率。這反映必然有若干廠商,在股東允許的情況下,仍然具備調薪的空間。如果這些廠商有許多市場上販售類似商品的競爭者,那麼考量與其他廠商之間的價格競爭,薪資調漲未必會反映在物價上。

如果以台灣的年資料而言,圖 1 以民國 80 年為基期描繪了薪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可以發現兩者大致呈現同向變動,代表並非什麼都漲但薪水沒漲。但從圖2 可以發現兩者的變動幅度(成長率變化)並不一致,綠線低於其他線時代表你的薪水漲得比物價還快,也就是說實質薪資上漲,反之就代表實質薪資下跌。我們可以發現,實質薪資的成長率其實時正時負2,因此我們頂多能說這薪資和物價之間長期而言同向變動,但很難推斷兩者之前間存在緊密的因果關係。

圖 1:

圖 1 : 物價與名目薪資指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圖 2:

圖 2 : 物價與名目薪資成長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不過就算以上冗長的假設都滿足,也就是薪資上漲不會導致物價等量上漲(若是會的話,民眾大概也會抱怨這樣的薪資漲幅無感。),難道就代表政府真的必須介入調漲薪資嗎?除了基本工資有辦法設定薪資的最低門檻,政府到底該怎麼具體幫大家加薪呢?


政府怎麼幫你加菜?

一般而言,經濟學認為的薪資是由勞動供給跟勞動需求共同決定的,原理跟商品價格的訂立相同。如果具備同一能力的求職者多於需要該能力的公司所開放的職缺,那薪資就會下跌,反之則上漲。當人民要政府為薪資負責時,到底是希望政府怎麼做呢?政府要介入看似是由勞資雙方共同訂定的薪資,主要有三種方式:

  1. 訂立薪資相關規則:在這個分類下又可以細分成幾項。首先,政府可以規範企業提撥部分營業額作為員工收入,我們稱此種辦法為收益分享(profit sharing policy)。最著名的例子是前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於 2015 年競選期間所提出的政見:若企業多支付 100 元給員工,則可獲得 15 元的稅負減免,希望藉此改變企業的發薪意願。另外政府也可以採取提高最低薪資,或者提供收入補貼。以美國的例子而言,收入補貼的具體形式是在報稅時,根據你所賺得的薪資,給予一定比例的租稅補貼(Earned Income Tax Credit)。但是這個類別的政策也有其隱憂,因為上述不僅干預了薪資由勞動供需雙方決定的機制,也影響了社會的所得重分配。補助有可能有不少比例落在本來收入就比較高的白領勞工,因此我們無法確定這是不是使用預算最好的方式。
  2. 第二種方式走的是穩紮穩打但緩慢費時的路線,也就是所謂產業創新,提升生產力。這也是政府目前聲稱他們所採用的方式。一旦產業的生產力提高,勞工每小時就能夠為公司創造更多的產值,也就能夠在舊有的薪資分配比例下取得更高的薪資。相較於第一點形同於畫多一點餅給員工,這個方法傾向於把整個餅畫大。風險是這一類「前瞻」的計劃,往往很難讓各方滿意,必須仰賴密集的溝通說明。
  3. 第三種是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央行藉由釋出儲備的貨幣,或發行公債買回鈔票的方式提高市面流通的貨幣量。由於存在更多的貨幣企圖購買等量的商品或勞力,使得每單位商品的價格跟工資皆上升。但這種政策往往著重在提振消費與投資,而實質薪資由於物價上漲,並不會上升。因此若單考慮加薪,這不是一個明智的策略。

因此,民眾若期盼積極且迅速的調薪方案 1 ,我們並不能保證政府介入真的會比較好,而且也不一定能達到每個人對公平的標準。 2 比較慢但長期而言對社會整體更好。


所以院長講的到底有沒有道理?

首先,物價上漲有其壞處,然而我們很難依此理由否決薪資上漲,因為這兩者的變動關係並不緊密。我們不知道確切的因果關係,且若這兩者並非「等比例」移動,也就是實質薪資產生了變化,我們也不易權衡實質薪資帶來的好處與物價上漲的壞處。但以上結論跟政府該不該立即介入薪資是兩回事,任何強硬的分配規則,都不一定能使重分配的社會比以往更好。而穩紮穩打培植生產力的路線,不僅依賴政府擘畫,也取決於公民的參與與檢視。


  1. 完整訪談內容請詳見行政院的整理。 ↩︎

  2. 如果用更細分的行業別分析,比如住宿餐飲、批發零售、金融保險等,也會得到類似的結果。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