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GDP 加一塊,勞工分多少?

GDP 加一塊,勞工分多少?

GDP 每增加一塊錢,有多少分給勞工?這個比例在過去幾年是不是下降了?比例的變化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嗎?

GDP 每增加一塊錢,有多少分給勞工?這個比例在過去幾年是不是下降了?比例的變化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嗎?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試著想談的是:

  • 經濟體每增加一塊錢的產出,分給「勞動」的比例稱為「勞動報酬份額」。
  • 勞動報酬份額在台灣確實有下降的跡象,但這也普遍發生在其他各國。
  • 如果沒有釐清下降的原因,我們提出的政策可能反而加劇勞工面臨的問題。
  • 但其實,連誰才算是「勞工」都不是那麼容易區分。

勞動報酬份額:GDP 加一塊,勞工分多少?

經濟體每增加一塊錢的產出,分給「勞動」的比例就是「勞動報酬份額」。從這定義出發,要計算勞工到底分到了多少,最簡單的就是把國內勞工獲得的報酬 ( 包含或排除非薪資的部分 ),拿去和全國的產出 ( 例如 GDP) 比較。從這想法出發,經濟學家陳香如與郭哲瑋的研究比較台灣的實質工資與 GDP 成長,發現 GDP 雖然在近 20 年大致穩定成長,但實質工資的成長大概從 1996 左右就開始趨於停滯 ( 比 PTT 推文熱門選項如八年遺毒、633、或是萬惡的廣設大學政策開始產出畢業生都要早呢 )。

圖 1: 全職受雇者實質時薪中位數與平均每人實質 GDP (1978-2012)
說明:
來源:陳香如與郭哲瑋〈台灣薪資停滯之可能原因與解決方式〉圖 1

然而「實質薪資成長追不上產出的成長」和勞動報酬份額的變化其實不是同一回事。如果要算勞動報酬份額,最近也有經濟學家楊子霆與林依伶將名目受僱員工報酬 ( 這次包含薪資及非薪資報酬 ) 除以名目 GDP 計算,發現勞動報酬份額在 1990 年代達到 49% 的高峰,其後逐步下降到 2014 年的 42%。然而他們的研究深入之處在於發掘勞動報酬份額之外,價格因素可能是實質薪資成長不如勞動生產力成長更主要的原因。其中概念白經濟未來還會另外討論。1


不過,這一切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嗎?

看到問題這樣問,就知道答案是「不」了。在一份 2014 年發表的研究中,兩位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經濟學家研究企業內部的勞動報酬份額,發現在他們找到資料的 59 國中,有 42 國的企業內部勞動報酬份額都下跌,整體而言這 59 國自 1980 年代以來下跌了 5%。2 因為計算使用的資料編制的標準不同,他們得到的數字結果沒辦法和上述台灣研究的結果直接比較,但下跌的趨勢還是相當廣泛。例如在美國、日本、法國、以及德國:

圖 2: 企業勞動報酬份額:美國、日本、法國、德國
說明:黑線為各國企業員工獲得的報酬除以全體企業之產值,虛線為該比例的線性趨勢。估計方法為固定效果迴歸,詳細方式見於原論文。圖 3 及圖 4 亦同。
來源:Loukas Karabarbounis and Brent Neiman, “The Global Decline of the Labor Share” 投影片 。圖 3 及圖 4 亦同。

但是談這些萬惡資本主義國家,在某些圈子裡就不潮了。我們來看看熱愛國際觀的朋友們的應許之地:瑞典、挪威、丹麥、還有芬蘭!

圖 3: 企業勞動報酬份額:瑞典、挪威、丹麥、芬蘭

難道說這是因為已開發國家早就沒競爭力了,開發中國家才是世界的未來?那我們來看看中國、印度、墨西哥、以及哥倫比亞:

圖 4: 企業勞動報酬份額:中國、印度、墨西哥、哥倫比亞

為什麼會下跌?

從美日一路到中印,為什麼會有這樣廣泛的勞動報酬份額下跌呢?這在經濟學還是個持續引起熱烈討論與研究的主題,也還沒有確定的答案。3 可能的原因可以大致分為兩種:

資本的相對價格降低

資本相對於勞動的價格降低,那麼生產就會更依賴資本。這是前面指出全世界勞動份額都在下降的兩位經濟學家提出的可能答案;自動化生產、資訊科技的演進可以歸類於此。

資本的訂價能力 (market power) 上升

在基本的經濟學模型中,生產過程所需的成分各自能換取的報酬,相當於這些成分每單位帶來的貢獻,即「邊際產出」。如果一個生產成分要在市場上換取超過邊際產出的價格,那麼這成分的報酬就不再只有邊際產出,更有了幫自己訂價的能力。這概念比較抽象,但我們常聽到的「產品差異化」、還有找政府訂定對自己有利的法規或政策,都算是這種。幾年前洛陽紙貴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裡點出資本累積產生的貧富差距影響政治決策、《富稅時代》說明避稅天堂如何助長資本躲藏於稅賦之外,則是這方面研究的重要代表。


除了為什麼全世界的勞動報酬份額都在往下掉的解釋之外,台灣也有可能有些我們比較特別的問題。例如中研院院士王平近期談的服務業創新轉型失敗,一種可能的結果就是台灣勞動本身的生產力在國際的比較上降低了。如果把問題擴大到為什麼實質薪資追不上產出的成長,前面提到的價格因素、以及對中國貿易的變化、全球貿易、台灣匯率政策……等等諸多可能更不勝枚舉。這些可能的原因基本上都有道理,但要在各種都很有道理的原因之間釐清誰是禍首,是研究上至今仍未克服的重大挑戰。

【這些人,那些事】000684320029


所以該怎麼辦?

一塊錢產值的比例,相加起來應該要等於 100%。這 100% 減去勞動報酬份額,通常就被反過來當作是「資本報酬份額」。按照這邏輯,那麼為了避免我們邁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慘世界,而且資本家看起來過得相對比較爽,我們是不是該想方法提高勞動報酬份額?但考量到前面提出的全球勞動報酬份額下降的兩種原因,解決的方法不只不一樣;用錯方法可能還會害到勞工。

  • 如果是因為資本的相對價格下降:提升法定最低工資等透國提高勞動的價格來拉高勞工分到的比例等方法,就有可能反過來加速資本取代勞工。對於領最低工資的人來說,這也許改善一部分勞工的生活條件,但這反而會讓資本相對而言更便宜,變相加劇原本使得勞工難以餬口的原因。
  • 如果是因為資本的定價能力上升:如果覺得資本賺太爽,直覺上的下一步就是對資本課稅。但先前台灣因為沒有加入 OECD 的共同通報系統 (Common Reporting System,簡稱 CRS) 而成了避稅天堂的狀況因記者撰文而成了熱門議題,還被資訊科學家的網絡分析抓到是窩藏外國資本的 24 個離岸金融中心之一。當資本躲起來這麼方便,如何才課得到稅呢?

因此就算想提高勞動報酬份額,除非我們完全不關心可能因此倒楣的勞工,答案也不是好好抽資本家一頓稅、或是提升公務員薪資、法定最低工資等立即想得到的方法可以解決的。更慘的是,這兩種答案大概都對,而在個別產業、收入級別發揮的影響大小可能不同。

然而就算我們已經知道該怎麼提高勞動報酬份額,我們其實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到底誰算是「勞工」?什麼是「勞動報酬」?


你賺 = 我賠的勞與資?

明察秋毫的讀者可能發現,我們目前舉例的 3 篇研究裡,就有 3 種不同計算勞動報酬的方法:實質工資、薪資加上非薪資報酬、還有只看企業的員工報酬。3 種計算方式各有優劣,其中的選擇也往往受限於資料的編制與品質,而非任由研究人員許願。如果您覺得「勞工」還有「勞動報酬」沒什麼模糊空間的話,可以試試回答接下面幾個題目。

第一大題:簡答題 下列題目中,誰算資方?誰算勞工?為什麼?

  1. 在台灣,開計程車一般是透過先跟車行租車,然後才能上路。假設跑一趟車,車行抽 6 成,運將拿 4 成,請問車行和運將,誰算勞方/資方?
  2. 開遊覽車則反過來,常有買車自己當老闆後靠行遊覽車公司。請問:開著自己名下的遊覽車,透過遊覽車公司攬客的司機,算是勞方嗎?
  3. 企業的執行長受董事會委任經營公司,請問他算是勞方還是資方?
  4. 我家巷口攤飯的老闆買下他賴以為生的餐車,每天擺攤賣滷味。請問他是勞方還是資方?
  5. 麵攤老闆看不順眼對街的加盟早餐店,店鋪是早餐店自己的,但初始的裝潢與每天的原料則由加盟企業收費提供。請問早餐店老闆是資方還是勞方?

讀者可能發現了,「勞工」與「資方」之間的區分常常不是那麼絕對;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被確切的歸類成勞方或資方,也不是每個勞工的對面都可以找到資方。遊覽車的司機雖然承擔投資風險買下了他的謀生工具,算是提出了「資本」,但如果你跟在遊覽車司機身邊生活一天,大概會以為遊覽車公司就是他的雇主。那同樣買下生財工具的麵攤老闆,他有雇主嗎?實務上這些問題大多靠著打官司或主管機關的法律解釋解決,例如發生損害的時候誰是需要負責的雇主 ( 計程車撞到人的話,車行要陪嗎?那遊覽車呢?)、誰要負責幫誰保勞保 ( 加盟早餐店的老闆找誰保?)、誰適用勞基法 ( 公司執行長適用勞基法嗎?)等,但已可見勞動與資本之間的區分不是那麼非黑即白。定義誰算是「勞工」已經夠困難了,要在一筆錢裡分出「勞動報酬」當然也不會比較簡單。

IMG_1308


結語

勞動報酬份額有沒有下降?目前看起來是有,但這不一定是薪資成長不如整體產出的原因,而且也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地,多半不是個單純「鬼島快逃」的現象。感嘆勞工分到的餅變小的人不是像某些評論家說的一樣無病呻吟,而是很可能真的有這趨勢。同樣的,反對更嚴格的勞動法規的人也多半不是真的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其中也有人是看到在整體勞動報酬份額下滑的環境下,善意的政策會如何讓已經夠倒楣的人更倒楣。經濟成長的果實該如何分享給勞工是整個社會將持續辯證的主題;但如果希望有更深入的討論,我們可以先跳脫實在沒什麼意義的「勞方」、「資方」這種分類。

圖片來源:Wennie Guo (CC BY-NC 2.0) Joshua Cheung(CC BY-NC-ND 2.0)


  1.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中研院科普網站「研之有物」的介紹、以及另一位經濟學者的評論。 ↩︎

  2. 作者認為針對企業 ( 包含大型非政府組織、國營事業等 ),可以避免處理自營生意、公務員薪資等難以區分勞動、資本成分的報酬,使得結果較為穩健。本篇接下來也有討論這問題。 ↩︎

  3. 經濟學家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可能也出乎大家意料。勞動報酬份額在經濟學的重要性不只在於這數字本身的變化,在研究上還有個重大的角色,就是作為「生產函數」的參數。在大學修過經濟學的朋友可能隱約記得有一種稱為 Cobb-Douglas 生產函數的玩意兒,其中就有個代表勞動報酬份額的參數。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個參數基本上是固定的,但同時也困惑於到底為什麼會是固定的。因此最近發現過去這個參數在變化 ( 也就是勞動報酬份額下降了 ),對於經濟學來說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