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踏出新手村前夕的經濟學

踏出新手村前夕的經濟學

進入大專或是職場前的中學教育,就像是一腳踏入勞動市場前最後的新手村。然而在遠離新手村、踏入險惡的未知地圖前要帶上什麼裝備?練什麼功?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 Kevin Murphy 到高中演講時指出:你會去上學,就是你面對勞動需求的反應。

進入大專或是職場前的中學教育,就像是一腳踏入勞動市場前最後的新手村。然而在遠離新手村、踏入險惡的未知地圖前要帶上什麼裝備?練什麼功?這篇要描述的,是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 Kevin Murphy 到高中演講談的內容。他的論點是:你會去上學,就是你面對勞動需求的反應。


美國的高中生大多沒有髮禁、制服、或是覺得一人一票的民主「比較不符合一般的那種觀感」的校長;某些州的學生可能和台灣一樣需要關心一下課綱,但他們想必全部和台灣的高中生一樣注意的,大概就是自己未來的薪水了。這也是 Kevin Murphy 要談的:美國社會上,每個人的薪水有什麼不同?

大學教育:新手村外的當紅裝備

首先,大學有畢業和沒畢業,薪水大不相同。美國從 1970 年代開始,大學畢業生比其他人多賺的比例大幅上升;時至今日,美國的大學畢業生整體而言比起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多賺了 40%。在這 40 年間,男性中位數所得上升了 20%,但對所得在全美國 PR 值 20 的男性來說,這段期間裡他們的薪水只上升了 5%。這 15% 的差距,相當於中位數的所得每成長一年,PR 20 的大哥要花接近 45 個月才追得上。這根本蝸兔賽跑,呱牛看了都物傷其類感嘆不已。

薪水成長差別這麼大,結果自然就是驚人的貧富差距。大學畢業生的薪水高,在大學畢業生源源不絕的進入就業市場的同時(供給上升),代表的就是勞動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在上升。於是乎高中生們眼看大學畢業生越賺越多,自然就會因應這勞動市場的改變,乖乖去唸個大學。

而那些沒去唸大學、或是自身能力或環境讓他拿不到大學文憑的人,就隨著時間的消逝也一點一滴的越落後越遠,跟著呱牛一起慢步遙望前方的車尾燈。而當低階技術的工作開始流向海外,這些呱牛的難兄難弟就更拿不到好薪水了。

不過這演變也還是有改善某一方面的貧富差距:兩性間的貧富差距。在這 40 年間女性大舉加入高等教育,研究顯示她們在上大學前的準備比男性充分,成功畢業的比例也高許多。女性加入勞動市場以及開始上大學,都讓各國的經濟體質有顯著改善。


新手村外的險惡世界:別人太強你就沒怪可打

經濟成長的來源主要有三種:科技進步(例如電腦變快)、資本增加(承上,就是多買幾臺電腦)、還有人力資本的提升(像是大家學會寫程式)。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其中每個人身上跟著自己走的教育所學、技術訓練、甚至是工作態度,就是你的人力資本。當前兩者增加,技術越來越複雜,投入的資本也越來越驚人,這時市場上需要的人力資本也隨之變化:也許搶手的勞工就不再是斧頭用得出神入化的伐木工,而是整天對著螢幕敲鍵盤的工程師。然而本來覺得沒念大學好像也沒什麼損失的人,當滿街都是大學畢業生,慢慢的就會開始覺得沒有大學文憑那張紙,有點不方便。

針對美國的勞動市場,Kevin Murphy 指出:「最近,(高階技術)勞工的供給開始跟不上需求。擁有技術的人發現技術帶來的報酬越來越高,所以就花更多成本投資在教育、花更多時間工作、然後賺得也更多。但對低所得的人來說這剛好相反:他們更沒有動力去投資教育,貧富差距也就逐漸擴大。」近年的科技進步,比如日益強大的網路和越來越快的電腦,對校園生活中整天被老師押著查資料、做報告的人來說,簡直如虎添翼。但對一個比較不需要上大學的行業,像是司機,更強大的 GPS 和地圖 app 反而還剝奪他比較會認路的優勢。各行各業的狀況或許各有些不同,但整體而言,對整體需要的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產業來說,新科技讓原本的員工更有生產力,也讓這行的人願意花更多時間去練新功夫。但本來就不需要多花太多時間在學校裡蹲的行業,碰上進化後的機械,工作可能就被機器給搶了。然而美國的一般教育水準並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使得預期的工作消失的人沒有辦法在就業前把裝被升級,好面對新手村外面取代小蟲們的小魔王。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 Claudia Goldin 與 Lawrence Katz 曾分析這現象,並稱之為「教育與科技的賽跑」。


社會如何流動:投資教育

有許多家庭沒有辦法讓小孩獲得與他人相當的教育,Kevin Murphy 認為這是特別嚴重的問題:「財富轉移到下一代的方式已經不再是以金錢為主,而是透過人力資本,而這種移轉在現代又重要許多。」人力資本的形成,亦即教育,是個累進的過程。要改變弱勢的處境需要的行動是越早越好,過去 20 年的研究更顯示想要有效扭轉貧窮的影響,最好從小孩學齡前階段就開始1。Murphy 指出,改善弱勢環境的政策的關鍵,就是要幫助幼童的家庭。這不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而是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可以從出生後沒多久的起跑點就開始幫。


如果從 Mruphy 的討論出發,將焦點拉到臺灣,我們面臨的問題又是什麼呢?從技術來說,現在的技術進步已經能輕鬆的擴散至世界各地,臺灣不會自外於這全球的進程。就教育而言,臺灣的基本教育體質在世界上表現已相當不錯,平均大概也會比美國好上一些。但在投入上我們的資源分配在城鄉之間差距不小,而在產出上若以 2012 年 OECD 的 PISA 測驗為例,我們除了平均成績名列前茅,更有傲視全球的標準差(也就是學生測驗分數的分散程度)以及領先所得水準相近國家的低分比例。在討論最低工資、22k 等議題的同時不妨想想,在這樣的教育供給下,Murphy 描述的工作機會與工資改變在臺灣會如何演進呢?


本文所談的演講取自 The Becker Friedman Institute

圖片取自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Dave MathisTim Norris


  1. 有關學齡前教育如何改善弱勢兒童的未來,可以參考 The Heckman Equation。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