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經濟學最有力的展現:當看不見的手賣起沙丁魚

經濟學最有力的展現:當看不見的手賣起沙丁魚

一張記錄印度 3 個海岸地區沙丁魚交易價格的圖表,今年在 Twitter 上獲選為經濟學鄉民們最愛的經濟學圖表。為什麼 Twitter 上的經濟學家對沙丁魚如此著迷呢?

今年三月,一名經濟學家在 Twitter 上拋出一個問題:你最喜歡的經濟學圖表是哪張?

經濟學家讚友團留言提名的二、三十張圖表中,從數據呈現、實證研究的估計結果、經濟理論、到課本圖表無所不包。其中有一張圖獲得壓倒性讚數勝利:

圖中三組數據是印度喀拉拉邦 (Kerala) 3 個不同地區海灘上沙丁魚的交易價格。為什麼 Twitter 上的經濟學家對沙丁魚如此著迷呢?


無情的沙丁魚

故事發生在 1996 到 2001 年間,印度喀拉拉邦的沿海地區。魚是當地一種主食,7成的成年人每天至少一餐有魚。但即便需求強健,在魚從捕獲到抵達餐桌的過程中,依然有著重重難關:

  • 漁船出海時不確定要上哪才有魚;
  • 抓到魚要回岸邊時,漁民不知道買家集中在哪個魚市場;
  • 買家出門買魚時,也不知道哪個市場的漁民漁獲比較多、比較便宜;
  • 當地缺乏冷凍漁獲的技術和設備,抓回來的魚如果沒有當天賣掉只能放棄;
  • 陸路交通不便,魚市場之間無法及時運送漁獲;
  • 魚市場開門時間短,漁民選好市場後,萬一發現買家都在別的地方,也來不及再跑到下一個市場;

在漁民出海一趟只能跑一個魚市場,跑錯了無法重來、市場之間無法在同一個早上彼此調貨、沒賣出去也無法冷凍的情況下,無情的沙丁魚不會給跑錯地方的買家或賣家第二次機會,賣不掉就直接爛了。因此當時的沙丁魚市場充滿了經濟學家所說的不效率:想賣魚的漁民找不到買家、想買魚的買家跑錯市場就沒貨可買,辛苦抓回來而且也有需求的魚爛在岸上。一切都只因為買家賣家之間,無法協調要上哪個市場。


滑手機的漁民

1997 年 1 月,喀拉拉邦的沿海城市開始裝設手機的基地台,訊號範圍的半徑大約 20 到 25 公里。由於沙丁魚的來源是距離海岸 10 至 30 公里的近海捕撈,這些手機基地台提供了漁民從海上直接聯絡買家的機會。經濟學家 Robert Jensen 選定了喀拉拉邦北部 3 個區域彼此相連的海岸線。這三個區域由南至北先後裝設基地台,而且彼此的訊號範圍不重疊。因此,只要比較架設了基地台以及還沒架設基地台的區域的沙丁魚成交價,就可以分析手機出現對市場交易的影響。

圖 2: 海岸手機基地台架設順序及訊號範圍
來源:Jensen (2007),本篇其他圖表亦同。

以往漁民都是在自己習慣的岸邊市場拍賣,但買家不知道這艘船早上出海後有魚沒魚、漁民也不知道買家今天上哪採買,一切都只能等到靠岸開始拍賣後分曉。有了手機後,漁民如果有魚,在海上就可以先打電話連絡一些買家,看哪個買家出價比較好就把船開回他所在的市場,相當於還沒回港就先開始拍賣。


當看不見的手來賣魚

根據最基礎的大一經濟學,當資訊完全流通,同樣的商品 ( 沙丁魚 ) 面對同樣的需求 ( 這 3 個區域的人共通的飲食習慣 ),市場之間的價差會趨近於 0。背後的邏輯和在超市結帳一樣:尖峰時間的超市如果有好幾個結帳櫃檯,大家排隊前都會先看好哪個櫃台結帳的時間會比較短,選擇可以最快結帳的櫃台排隊,結果就是每個櫃台排隊的長度會大致相當。買魚也是一樣:手機提供漁民在上岸前就先觀察價格的管道,以及讓買家知道上哪會有便宜的魚可買;就像我們在結帳前可以先探頭看看前面的人買了多少東西,再決定要不要排在他後面。同樣的,如果買家在出門前就知道某個市場的沙丁魚比較便宜,那他就可以選擇漁獲便宜的市場。海面上的拍賣價就是「看不見的手」,協調商品以及買家、賣家到共同的市場交易。

前情提要到此為止。那麼漁民開始可以在海面上滑手機,結果會是如何呢?這就帶我們回到一開始風靡經濟學界的圖表。

圖 3: 不同區域各市場沙丁魚價格及手機引入時間

手機的影響立竿見影。每個區域在手機出現前,區域內的市場彼此之間價差極大,價格波動也大。一旦引入手機 ( 黑色垂直粗線標示處 ),平均價差從原本的每公斤 7、8 盧比之譜直接下降到 1、2 盧比左右,價格波動也大幅縮小。考量市場、天氣、魚群出沒的差異,這樣的價差已無可避免。在圖中顯示的價格之外,手機出現前每天約有 5% 到 8% 的漁民面臨魚賣不出去的窘境,有了手機後這比例就直接下降到 0。


經濟學學徒的感動

我依然記得,近十年前第一次讀到這篇論文時的震撼。大家在大學所學的經濟學理論不常對特定數字提供精確的預測;課本裡通常寫說「價格上升會減少需求量」,沒辦法提供「豬肉每斤漲 X 元,平均一戶人家每個月會少吃 Y 斤」這麼特定的結論,前面的 X 與 Y 則需要另外估計。然而大一經濟學就已經告訴大家,同樣的產品、面對相同的需求時價格應該一致,以及漁獲如果可以交易就不會爛在岸上。這個鄰近市場價差以及浪費的漁獲「趨於 0 」的 0,就是經濟學課本裡罕見的預測數字。推論起來雖然理所當然,生活經驗也大致如此,但實際看到價格出現如此立即的變化、以及價差、浪費真的都趨近於 0,還是油然升起「太猛了居然真的是 0」的感動。

用沙丁魚的交易價檢驗一個經濟學早就知道上百年的理論,對於經濟學領域外的人來說可能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會高票當選經濟學學徒們最愛的圖表,我想世界各地的學徒們當初看到這篇的反應可能都跟我差不多:「太猛了居然真的是 0!」


參考文獻

  • Jensen, Robert (2007), “The Digital Provi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rket Performance, and Welfare in the South Indian Fisheries Sector,”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2(3), 879-924.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