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經濟學帝國地誌集:教育經濟學

經濟學帝國地誌集:教育經濟學

我們偶爾可以聽到經濟學有「帝國」一說,舉凡對於社會學的「入侵」、或是對於心理學有一番新的見解、誰誰誰又跨領域搶了別人的飯碗…等等這些經濟學家們自娛娛人的話術,正可謂此一帝國地誌集的初衷,此系列的文章將不定期的替經濟學家們平反(?),並介紹他們如何又是同時跋扈地四處宣揚經濟學。

認真說起來這個帝國可以回溯到 1960 年代,老先生 Gary Becker 在當時便是一個精通社會學與經濟學的大師,也可以說是第一個將經濟學與其他學科大量結合的拓荒者, Becker 在犯罪、歧視、家庭、人力資本上有廣泛且開拓性的研究,其核心精神便是強調實證資料與經濟學理論的對話;除了議題上的創新外,他重實證的研究手法也相當不同於當時的經濟學的主流,簡單來說,Becker利用了經濟學裡的方法,更嚴謹的探討了其他社會科學領域會討論的議題,而所謂「經濟學帝國」一說,便是這些議題在佐以新的資料後,可能會得出的新結論罷了。1

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在 1992 年頒獎給 Becker 時,只簡單說了幾句話「…for having extended the domain of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o a wide range of human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 including non-market behavior.」這簡單的幾行話道出「入侵」一說並不是一般的玩笑話,而其影響的範圍更不是一篇文章便可以交代的,也因此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作為此一地誌集的序以外,僅希望再另外介紹 Becker 先生對於「人力資本」量化之想法,以及其衍伸的產物——教育經濟學。

人力資本在過去儘管被經濟學家視為是影響經濟成長率的重要因子,2卻沒有一個合適的分析工具與討論的平台,其形成包括了教育、健康、職業訓練等等,也因此如何有效提升人力資本便對於經濟成長率有了重要影響。我們可以簡單地把「教育經濟學」想成研究整個教育機制、或教育相關議題對於人才培育是否有效率的學科,包括了硬體設施、教學方法、教學制度等等,換句話說,也就是一門研究人力資本形塑的學問。個體經濟學家相較於總體經濟學家更在乎這個人力資本形塑的過程,而普遍將教育視為一種可以藉由各種方法與手段來提高報酬率的「科學」,而一旦個體經濟學家可以了解、甚至量化這個「如何影響」的機制,那麼在政策建議上將會有顯著的幫助。底下的兩個例子可以讓我們大概了解「教育經濟學」裡的一些討論。

MIT 經濟系的 Josh Angrist 教授與共同作者 Victor Lavy 教授在一篇《經濟季刊》(Quater Jorunal of Econmics,為一頂尖經濟學期刊)的文章中討論了班級人數多寡對於學習表現的影響。3對於最適班級人數的討論最早可以追溯中世紀的哲學家 Maimonides,他認為一個班 40 人對於學習是最為有效的,以現在的眼光來看 40 人卻是有點過於擁擠,而Angrist與Lavy便利用了位於以色列學校的資料,佐以計量經濟學上的方法,4估計出班級人數對於學習表現確實是有顯著的影響,也許沒辦法知道最適班級人數,但人數越少的班級,在測驗中的表現是顯著的比較好的。利用類似的計量方法估計相關議題之文章在最近十五年有如雨後春筍,雖然有時會受限於資料的限制,但是相對於古早時代沒有根據的胡亂猜測,教育經濟學對於一般課程規化、量化學習已有非常巨大的貢獻了。

再把格局放大一點來看,200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ames Heckman,也曾討論了關於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若政府能對更小年紀的學童(尤其是五歲以前)提供更多的「投資」(教育嬰兒的父母也算),會比補助國高中各種減免方案更為有效,一旦幼兒整體的平均素質提高,不僅會影響將來的犯罪率、識字率,此結果將更進一步減少許多社會成本的浪費,包括:警察資源的投入、職涯訓練、各種弱勢津貼等等;他的論點是小孩子往往在學齡前的教育中即培養了對於專注、自我控制、忍耐的認知能力,因此越多的投資越有助人力資本累積;這個論點非常具有創新性,比起一般媒體所出現的教育改革或是升學制度的爭辯5,James Heckman 對於教育改革的分析雖不一定可以成為政策的參考方針,卻是更有科學根據的。

Gary Becker 無疑是一位偉大的拓荒者,成功將經濟學的「版圖」擴大並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如果我們把最近幾十年來的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攤開來一一檢視,會發現有許多不同領域的人得到了這個獎項,包括數學家 John Nash ,政治學家 Elinor Ostrom 等等,種種說明了經濟學與其他領域的廣泛結合,這麼說起來教育經濟學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分門罷了。其最根本的原因便在於 Becker 的研究方法——利用具體的資料來解釋各式的人類行為,非常為現今社會所重視,因此下次如果再聽到經濟學家又怎麼對什麼有一番新的見解,可能也只是剛好而已吧!

若希望知道更多關於 Gary Becker的貢獻,請見這篇文章

※本文原刊載於《週刊編集 The Affairs


  1. 2000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ames Heckman 曾在 “Gary Becker: Model Economic Scientist” 一文中,對他的老師 Becker 的分析方法詮釋並讚許了一番 ↩︎

  2. 在總體經濟學的領域中,Paul Romer 在 1980 年代提出的內生成長理論之中,對於人力資本的影響提出了一些見解 ↩︎

  3. Angrist自詡為教育經濟學家,其在這方面的議題有許多貢獻,另外他合著的教科書 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更是個體實證的一本常用教科書 ↩︎

  4. 他們所採用的方法是 fuzzy RD,並且控制了各個年級、註冊率等等的影響 ↩︎

  5. 最近幾年以王平老師為首的團隊已有對於升學制度更為科學性的分析,包括繁星計畫、指考、學測學生表現之討論。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