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對富人課稅的正義夢?

對富人課稅的正義夢?

「公平正義」是什麼?要討論清楚不容易。但若說要對非常有錢的人課稅,用來照顧窮苦的人,似乎大部分人都認同這是件正義的事。但做得到嗎?讓我們利用台灣的例子,配合簡單的經濟學概念,來談談「為什麼對有錢人課稅這麼難?」

台灣的年金缺口越來越大,如何改革年金並尋找財源,是新上任的小英政府面對的最大挑戰。行政院長林全陸續提出改革方針,預計 調高遺贈稅 10% 與營業稅 0.5%。以此作為長照的指定財源。而稅制改革方面則暫時不考慮加稅和證所稅。新政府的稅改方向引來許多議論,批評主要來自對新政府「以稅改落實公平正義」的期待。

「公平正義」是什麼?要討論清楚不容易。但若說要對非常有錢的人課稅,用來照顧窮苦的人,似乎大部分人都認同這是件正義的事。但做得到嗎?讓我們利用台灣的例子,配合簡單的經濟學概念,來談談「為什麼對有錢人課稅這麼難?」

台灣的稅收哪裡來?

首先我們來看看台灣目前的稅收類別。圖 1 畫出 2014 下半至 2015 上半年各項目佔全國稅收的比例。超過 40% 的稅收來自所得稅,緊接著最高的是營業稅,而遺贈稅所佔的稅收則不到 2%。這說明了增加遺贈稅能融通的支出並不多,如林全院長所說: 「長照制度如果只靠調高遺贈稅率的稅收來做,那就完了。」調高遺贈稅主要是為了「公平性」的象徵意義 (參考連結)。

資料來源: 103 年度中華民國稅賦年報

調高營業稅則有機會成為穩定的年金財源。從圖 1 我們知道,所得稅是總稅收的最大宗,營業稅是第二名占 17.25%,因此,提高營業稅可能是增加稅收的一個辦法。然而,課徵營業稅往往對小型廠商、日常消費的影響較大,最後影響最大的往往是中低收入的族群。這也是為何新政府提出增加營業稅,會引起立委「形同對窮人課稅」的批評。

接著我們看看稅收來自「哪些人」? 圖 2 畫出了各個所得級距佔整體所得的比例,以及佔整體「綜合所得稅」稅收的比例。這些級距的分類,是依照綜合所得稅「累進稅率」來分類。舉例而言,圖中最右邊的一組是年所得 1000 萬以上的納稅人,他們的所得佔全台灣 11.28%,而他們貢獻了全台灣將近 1/3 的綜合所得稅。以整張圖來看,左半邊的組別稅收比例都較所得比例高,右半邊的組別則相反。這說明了台灣的稅制實質上有財富重分配的效果。而現實中,所得最高的那群人確實提供了政府相當大的財政來源。

資料來源: 103 年度中華民國稅賦年報

上面所談的,都只是台灣的「現況」,不代表是理想狀態。許多人仍認為政府應當再加重富人的稅率,以因應各項社會福利政策。許多人強烈訴求的「富人稅」就是加重最高級距的所得稅率。在這裡,我們先不討論理想的稅收分配是什麼,也不談課稅對景氣的影響。假設讓有錢人繳更多稅真的能邁向「公平正義」,阿波想討論的是: 「加重有錢人的稅率,真的能提高稅收嗎?」


富人稅: 稅率越高、稅收會越多嗎?

這什麼問題?! 小學生都會的簡單數學,我的所得 100 元,原本要繳出 20% 的稅,現在要繳 30%,稅額當然上升啊!這件事看起來理所當然,但經濟學卻告訴我們另一個故事:

有時候,稅率越高、稅收越少。

為什麼呢?「誘因」是經濟學家剖析社會的利器。「稅率」除了用來計算人們應繳的稅額,同時也製造了額外的誘因。我們大致從兩方面看,首先稅率降低了所得帶來的好處,因此降低了人們「賺取所得的誘因」。舉例來說,阿波的爸爸經營一家麵店,維持這間店要付出成本,但若賣麵的所得高於成本,他們家就能靠賣麵維生。因此,賣麵的所得是阿波生產麵的誘因。現在政府告訴他爸,必須將所得的中的一部分交出來。同樣賣一碗麵,實際能賺取的所得減少了,阿波爸便可能會少賣一點麵來減少成本。如果政府要拿走的部分越來越多,多到賺來的錢無法應付開麵店的成本,那就只好關門大吉了。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稅率增加同時有兩個效果: (1) 直接影響:「相同所得下」稅收增加。(2) 間接影響: 賺取所得的誘因減少,總所得下降、稅收減少。這兩個相反效果綜合起來,決定了稅率上升後,稅收是否增加。財政學有個簡化的理論,稅率與稅收的關係會呈現一條拉弗曲線 (Laffer curve)。如圖 3,橫軸是稅率,縱軸則是稅收。稅率為零時沒有任何稅收,當稅率逐漸增加,稅收便開始上升,然而上升的趨勢會越來越緩慢。當稅率高達一個臨界值,稅率增加帶來的間接影響就超過直接影響,稅收便開始下降。

從上一節的討論我們知道,以台灣的現狀來說,有錢人 (或最高級距的納稅人) 已經將較一般大眾更高比例的所得拿出來繳稅。也就是說,他們更有可能處在圖 3 的右邊。這時候,提高有錢人的稅率,反而減少了從有錢人身上收到的稅收。不僅政府的財政更加吃緊,正義的夢也破滅了。


有錢人的避稅成本比較低

加重富人稅率反而使稅收減少的另一個原因是「避稅」。「避稅」就是將所得或財產改以其他稅率較低的形式取得或持有。例如,近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的各類保險,都是常見的避稅工具。父母親用大筆資產購買保險,死後以保險金的方式留給子女,來避開遺產稅。避稅是人之常情,並沒有違法。避稅是有成本的,一旦稅帶來的所得損失高於避稅的成本,人們便會想出千奇百怪的方式,來避免這個損失。一般而言,有錢人避稅的成本比一般人低,他們有更多的管道如帳戶、人頭、公司、基金等等來轉移他們的所得或財產。

經濟學家 Henrik Jacobsen Kleven 等人 在 2013 年發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他們發現「最高級距所得稅率」對歐洲足球員的移民選擇有相當大的影響。一方面,稅率低的國家能吸引球技高超的足球員移入,而對外國人課稅較本國人輕的國家,則會吸引外國籍的球員加入隊伍。可見高稅率所造成的避稅誘因,是相當可觀的。

另一種常見的想法是: 對那些有錢的資本家的資產課稅!

對資產課稅的困難是什麼?同樣是「誘因」在作怪。一般而言,資產對於價格的反應,比起日常消費來說更加敏感。也就是說,一旦投資的成本上升一點,資產便會大量移出,尤其近年來資產在國際間移動更加容易。對資產課稅等於是增加「避稅」的誘因,資產便會移出到稅率較低的國家。不討論資產稅對景氣造成的衝擊,光就稅收而言,就反而會使稅收減少。以圖 3 來理解的話,就是拉弗曲線的高點非常左邊,稅率稍微調高,就會將資產感到國外,稅收反而下降。

將資金移往外國避稅的例子並不罕見,前陣子引起熱議的巴拿馬文件曝光就是很好的例子。巴拿馬的 Mossack Fonseca & Co. 律師事務所在 2016 年被揭發了一批公司內部文件,內含這間律師事務所近 50 年來 20 多萬家離岸公司的資料,使得許多政治人物的離岸公司曝光。這批文件除了被拿來用「好像有某某藝人」或是「好像名單有人姓馬」的標題炒新聞外,也暗示了人們利用離岸公司避稅的普遍性。有關巴拿馬文件,可以參考白經濟的兩篇動態: 避稅天堂污了你我多少錢?怎麼拿的?巴拿馬文件資料上線


結語: 再看新政府稅改方針

台灣的財政改革迫在眉睫,但經過上面的討論我們會發現,追求正義並不像大喊大叫那麼容易。一味地要求調高富人所得稅率,不一定能增加來自有錢人的稅收;如果沒有謹慎評估,反而可能讓財政破洞越補越大。而新政府目前提出的兩項「年金指定」稅收,能增加的財源也相當有限。若要有效增加財源,又很難兼顧公平正義的考量,因為窮人總是比較沒有資源避稅。

要從稅制來改革台灣財政並不容易。支出面必須同時改革才能健全財政。一方面,如何更有效率地運用資源,結合私部門的市場力量,另一方面,如何增加年金的基金投資效率,開闢稅收外的財政來源,都是新政府改革可以參考的面向。


封面圖片取自 Romain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