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政商關係對金融市場和政策的影響

政商關係對金融市場和政策的影響

無論國內外,金融市場與政治常都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像是美國的華爾街和白宮之間有許多連結,而在新任總統,也是商人出身的 Donald Trump 上台之後,任用許多重要幕僚和官職都來自金融及商業界,並且想要放寬金融管制和對企業減稅,加深外界對於這種金融和政治小圈圈的疑慮。

回到台灣,從過去的歷次金融改革和政治決策,媒體也不時使用「金融幫」、「交通幫」來稱呼那些小圈子。這篇文章就來帶大家看近期關於政治與金融連結的研究,是如何影響市場運作。


裙帶資本主義 (Crony Capitalism)

說到企業成功與否,取決在政治與金融圈的關係,研究者經常使用「裙帶資本主義」這個名詞來描述此現象。芝加哥大學的 Luigi Zingales 有許多關於裙帶資本主義的研究,他曾在接受《經濟學人》的訪談之中,他表示人們對於傾向商業 (Pro-Business) 和傾向市場 (Pro-Market) 會有所誤解,兩者是不太一樣的概念。

前者雖然也喜歡自由市場,然而當企業進入該產業的市場之後,便會採用阻擋其他競爭者進入市場的手段,像是透過遊說 (lobby) 立法者推動政策,像是降稅以享有競爭優勢,這些管制可以保護進入者 (incumbents),破壞市場自由競爭進出的狀態,由於其他公司無法進入該產業,變成就只有少數已經進入產業的公司所控制。

像是電信業可以透過頻譜標售、核發特許執照來提高進入門檻,阻擋其他公司進入該產業,因此產業之中只有幾家寡頭公司。


Luigi Zingales 談裙帶資本主義

而要如何衡量各國的裙帶資本主義是否嚴重呢?《經濟學人》有編製指數來衡量此情況,此指數是衡量各國處在寡占事業 (ex: 博弈、石化、金融、營建、軍火…) 的億萬富翁的財富,相比於該國 GDP 的比例。

在 2016 年最新的排名當中,台灣在 22 國當中排名第 10,比起鄰近的中國、日本、南韓,以及西方的美國、德國等先進國都來得高,已開發國家相較開發中國家表現較好。

《經濟學人》公布的完整排名如下:

  • 1~5:俄羅斯、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烏克蘭
  • 6~10:墨西哥、印尼、土耳其、印度、台灣
  • 11~15:中國、泰國、南非、英國、巴西
  • 16~22:美國、阿根廷、法國、日本、南韓、波蘭、德國
  • 香港在2014年列為第一,2016年時未納入排名

官員上台,相關概念股上漲

政府官員與金融界的好交情,或許可以由該類股的價格表現略知一二,由於投資人看好有類似背景的政治人物上台後,對於該產業較為了解且可能給予較大幫助和推動有利的法案,因此股價表現會先反應。

舉 Timothy Geithner 於 2009 年出任 Obama 政府的財政部長為例,在此之前他曾出任聯準會紐約區主席,並且與多家金融公司有著良好的關係。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 Daron Acemoglu 等人的研究,Geithner 於 2008 年底被媒體披露即將接任財政部長的消息,當時正值金融海嘯危機之際,許多與 Geithner 有交情的金融公司股票立即在隔天大漲 6%,十天內累積上漲達到 12%。

然而在 2009 年初即將任命之時,卻傳出他過往有逃漏稅的疑慮,可能影響他的財長任命案,此新聞一出,那些金融公司股價也立即下挫。


常拜訪官員的好處

總統和政府官員接見工商業大老,聽取其產業和經濟諫言是常見的事情,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一位大老闆愈常拜訪官員辦公室,也可以視為他們的關係甚為良好。

在 Jeffrey Brown 和 Jiekun Huang 近期發表在美國經濟研究學會 NBER 的文章,他們總結 2009-2015 年期間 2000 多次白宮拜訪紀錄,如果公司高層愈常拜訪白宮,則該公司的股價表現則是異常的好。

這可以歸因於他們較有可能拿到政府的合約,並且其投資較不會受到政治紛爭和不確定性的影響。監管法案在企業拜訪之後,也會獲得較為正面的答案。

然而根據美國財金新聞 CNBC 的報導,新上任的 Trump 政府將不會延續 Obama 政府在任時,公布類似的拜訪紀錄。


選舉季節到來

每逢選舉季節來到,政治人物總會高喊拚經濟,希望確保大眾都能有工作。研究人員徐宏嘉和 Mara Faccio 調查美國私募基金 (private equity) 併購和選舉的情況,傳統上我們認為私募基金的併購,通常會傷害被併公司的就業情況。

然而他們發現和政界有關聯的私募股權公司,和無關聯的同業相比,可以透過併購來增加就業,這種情況在搖擺州的選舉時會更加明顯。

另外選舉時,政府經常會「開支票」來吸引選民注意,但達到讓民眾有感的政策經常是需要高預算的,也加劇地方或中央的財政狀況。Christophe Perignon 和 Boris Vallee 調查過去十年法國地方選舉的情況,他們發現在高負債和選舉情況膠著的艱困選區,在正值選舉之際,地方政府會有更多高風險的借貸行為,其中包含牽涉金融結構性商品,來幫助尋求連任者當選。

雖然這類金融衍生性商品可以給予政府彈性的現金流量,但其中含有許多高風險的金融商品,則會增加未來地方政府的財務風險。


造成金融海嘯的原因之一

回望 2008 年從美國次貸風暴衍生出來的全球金融危機,許多人將問題的源頭,指向當初過熱的房地產市場,而在房市欣欣向榮的背後,隱藏著政策是推升那波房市漲勢的原因之一。

根據 Atif Mian, Amir Sufi 和 Francesco Trebbi 的研究,他們發現在 2002~2007 年這段期間,國會通過許多有利房市的法案,促成次級抵押信貸的擴張,間接導致日後的金融海嘯。

同樣的研究者在另一篇研究中提到在金融海嘯過後,美國國會通過幾項重大法案,例如像是《經濟穩定緊急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來解救金融體系和房地產市場,由於來自金融業在選舉期間投入許多資源,提高國會投下對法案支持的傾向,拿納稅人的稅金解救金融產業。


下一個溫床:新創和科技產業?

傳統上人們覺得華爾街和華府的關係,造成這種裙帶資本主義,然而也有的人把這項疑慮望向以科技業為名的矽谷,指出有愈來愈多科技公司在壯大後,透過遊說法案的方式來增加本身所處產業的進入障礙,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

像是上述 Brown, Huang 在研究中就有提到類似的軼事,Google高層曾多次前往白宮,之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便撤銷對該公司的反托拉斯調查。

Zingales 在接受芝加哥大學 Booth 商學院的訪問中指出,科技公司和最近的新創公司,在未來都有可能成為該產業的寡頭企業,產業集中在極少數企業,低競爭性的產業會削弱消費者的議價能力,而使大眾都受到傷害。另外在產業中已成為進入者的企業,如果缺乏競爭對手,則會沒有誘因投資研發,減低創新能力。


Luigi Zingales 談新創公司和未來產業寡佔的潛在問題

結語

Zingales 在另一場接受芝加哥大學 Stigler 研究中心的訪問中也特別提到,當前學術界對於政治和金融之間連結的相關研究並不夠多,我們這一代的研究者,需要投入更多心力來探討此類議題,並且經濟學家也可以與其他領域專家合作研究,像是社會學、法律、心理等領域,讓大眾可以更加了解此議題對於我們的影響。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 Acemoglu, D., Johnson, S., Kermani, A., Kwak, J., & Mitton, T. (2016). The value of connections in turbulent time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21(2), 368-391. (Vox)
  • Brown, J. R., & Huang, J. (2017). All the President’s Friends: Political Access and Firm Value (No. w23356).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 Economist.com (2017). The party winds down. [online]
  • Faccio, M., & Hsu, H. C. (2017). Politically connected private equity and employment. The Journal of Finance, 72(2), 539-574.
  • Mian, A., Sufi, A., & Trebbia, F. (201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S mortgage default crisi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5), 1967-1998.
  • Mian, A., Sufi, A., & Trebbi, F. (201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 expansion (No. w1610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Vox)
  • Pérignon, C., & Vallée, B. (201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local governments.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30(6), 1903-1934.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