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刺激內需:你相信政府嗎?

刺激內需:你相信政府嗎?

行政院於幾個禮拜前拋出了擴大內需的刺激方案,認為它將連帶提振景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女士表示:人民對執政團隊缺乏信心將使刺激方案不具理想效果。對於兩黨的說法,你相信何者呢?所謂「對執政團隊的信心」究竟如何影響刺激方案的成效呢?而民眾相不相信政府真是一件那麼重要的事嗎?


之前呱牛的文章《刺激內需:修理紗窗~換玻璃~》 已經替刺激內需的討論做了開場,同時也十分簡明地向大家說明了政策的手段與(不知道能不能達到的)目的。 10 月31 日上午,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女士也提出了自己對於刺激內需政策的看法,她表示人民對現行執政團隊缺乏信心將使短期的刺激方案不具理想效果。但人民的信心與短期刺激內需方案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除了靠我們人民自己的信心之外,有什麼其他可以判斷政策是否有效的辦法呢?在此或許有人會覺得,政治人物之間的辯爭,何必那麼認真呢?然而事實是,人民信心對政策的有效性的確重要,只是該種信心或許不是「對執政團隊的信心」那麼簡單就能概括而論的。

在此之前,我們先瞭解一下政府補助政策時常效果不如預期的原因,畢竟這些原因與人民信心之間是有關聯的。


政府幫你買,還是你幫自己買?

假設你家想買一台冰箱,點開比價網,發現節能冰箱比非節能冰箱貴了一點點。原本你只打算買便宜一點的冰箱,但因為院長承諾補助,所以你開始思考購買節能冰箱。雖然這些補貼事實上是政府未來向你抽稅而來,然而你可能沒有思考到這一點,並且由於未來這筆稅收是分擔在大眾身上,你所受的稅負影響極小,因此你不在乎,決定購買。此時消費的「淨增額」,是你原本看中的普通冰箱以及節能冰箱之間的差額。但通常而言,這也隱含著兩項對總消費的負面影響:

第一:這代表政府可以用以補貼其他項目的預算變少,因此於其他項目或許會減少消費,因此對總消費的刺激可能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可能會動用第二預備金(跟一般政府預算不同,是在一般預算不敷支用或因應臨時需求時才會動用),因此除了原本編列的預算之外,政府還可在不影響其他項目的支出的情況下消費,刺激總消費的效果可能會明顯一些。

第二:通常政府補貼的數額往往不足以彌補功能性相當的節能冰箱與普通冰箱的價差。假設價差是 3000 元,政府補貼 2000 元,你的自付增額將是 1000 元,那麼你這個月可能就得少吃一頓大餐,或少看幾場電影。因此,在節能冰箱產業的消費增加,代價可能是其他產業的消費減少。


故事還沒完。此時如果你隔壁鄰居剛好也缺冰箱,他手頭剛好有較充沛的預算,同時也節省能源愛護地球。他本來就看準了一台節能冰箱,政府的補助使他不需從戶頭提領出這麼多錢。政府幫他支付的數額正好取代了一部分他本來要自費支出的數額,也因此對整體的消費沒有影響。此處可能有讀者疑惑,那他多存下來的那筆錢,難道不能拿去買其他東西嗎?這難道不也刺激了消費嗎?然而他想起了政府未來可能會加稅,因此傾向於存下部分金額,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在這個考量之下,或許會有多餘的消費,但數額可能並不顯著。


咦,那如果我根本不缺冰箱呢?

很抱歉,身為中堅國民,未來你仍然是繳稅的一份子。未購買冰箱的消費者,實質上在短期之內沒有獲得任何補助,未來仍然得繳稅,就只好在最近這段時間省一點。就這個部分而言,消費反而呈現下滑。另外一層意義是,這種補助或多或少影響了財富的分配(沒有買節能冰箱的家戶補助了購買節能冰箱的家戶)。身為沒有購買節能冰箱的家戶,在政府有限的補助之下,很難想像他們會因為賭氣而跑去買節能冰箱,因此在這部分也只能默默認賠。另外,不妨思考一下大約是什麼收入水準的家庭,會因政策影響而購買節能冰箱,又有哪些是本來就欲購買也有能力自費購買的家庭呢?

總結來說,補貼確實能帶動少數目標產業的消費,但也可能抑制其他產業的消費,而當人民對於「未來會被課稅」的考量越明顯時,抑制其他產業消費額的效果也會越明顯。而更別提,補貼一個產業時,往往就降低了該產業提升產品品質的誘因,長期下來,若整個產業在補貼終了時面臨淘汰,也不見得是件好事。


讓我們談談信心。

那麼人民對執政團隊的信心究竟對政策的有效性有什麼必然關係呢?補貼政策要有效的機制是:假使補貼帶動了對節能冰箱的買氣,則廠商的獲利升高,得以分配給股東、勞工或者用以投資自家廠牌的生產過程。若投資得以提升生產技術,廠商得以取得更高的利潤,再依此迴圈進行下去。若是人民拿著部分買節能冰箱省下的錢去買別的商品,這種正向的迴圈便能擴散到其他產業,因此不能說這種政策沒有潛力。

要使這樣的正向迴圈具效果的情況是:

  • 情況 1:人們不因此覺得未來會被抽稅(所以自己實際上真的會因為補貼而變得“有錢”)

或者,

  • 情況 2:人們覺得未來的景氣會因為消費刺激(或其他原因)上升,而自己也能夠從中獲得一杯羹。

在情況 1 下,你剛剛那位原本就想買節能冰箱的鄰居,就會拿省下的這筆錢消費其他產品,而原本不缺冰箱的大眾們,也較不會因為任何政府的補貼措施而降低自己的消費。在情況 2 下,你覺得未來景氣好收入高,因此就算未來課稅,你一點也不怕。上面兩種情況,與其說是「信心」不如說是「預期」:人們在猜測未來政府會做什麼,同時也在猜測未來的景氣會如何。而這些對未來情況的猜測,將左右消費者在此時此刻的消費行為。事實上,在許多政策的研擬與操作中,「人民預期」十分重要但也非常難以掌握。往往民眾或投資者不單單僅看政府的宣導與口號,他們同時也會「判斷」政府口號的可信度。1

而此次政策的成效,取決於政府的執政現況,能否使人民「預期」自己未來將處於上述兩個情況中。

首先關於情況 1:「人們不覺得未來會被抽稅」。 很難想像會不會抽稅與執政團隊的能力有什麼直接關連,赤字就是赤字,必須仍然由民眾來繳稅支應。假使不抽稅的話,政府可以先積欠國債,然後等到未來景氣變好,稅收增加之時,再把多餘的稅收拿來還債,乍聽之下確實是個雙贏局面。然而這種「先借錢 => 未來高成長 => 無損還錢」的美好循環(這個循環經常被拿來當作舉借國債的政治宣傳),根據 Reinhart 跟 Rogoff 所著的 《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在國債的歷史上這樣的美好故事幾乎從未成功過。越具長遠考量的執政團隊甚至會越願意認真面對這些債務,而非不負責任地丟給以後的政府去處理。

再來是情況 2:「人民預期未來景氣上漲,自己也能從中獲益」。 的確,執政團隊的能力確實可能影響人們對這方面的預期。若補貼政策在 A 黨實施時期無效,在B黨實施時期有效,代表人民認為在 B 黨執政下的未來前景會比較好(當然,也有可能是 B 黨執政時期,你基於別的原因認為未來景氣會變好,比如台灣突然挖到石油。任何能夠形塑你對未來有樂觀想像的因素都行。)。如此一來,似乎只要你對未來越樂觀,這些政策就越可能擁有短期促進消費的效果。


結語:你相信政府嗎?

總而言之,政府要使一個刺激景氣政策有效,需要達成兩個階段的任務。首先,他必須制定一個鼓勵消費的政策;其次,他必須讓你「相信」在提振景氣的將來,你也能夠變得相對富有。 第一個任務,院長已經完成,打勾。 剩下的一個課題是,執政團隊該怎麼說服你未來將有良好遠景呢?他們應該如何說服你該黨的利益與你站在同一陣線?又如何能夠確保在社會景氣當真上揚的未來,一切利益是雨露均沾的呢? 就讓我們持續觀察各黨參選人未來的政策論述,而白經濟的團隊也正考慮撰寫競選經濟政策方面的評論。


  1. 為了取信民眾,政府往往必須採取口號以外的措施。舉近幾年十分火熱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政策2為例,美國前央行主席 Ben Bernanke 於 2014 年 1 月 16日(卸任前不久)說道:「量化寬鬆政策的問題在於,它雖然在實際操作上(對降低利率,提振景氣)有效,但理論上而言,它應該是行不通的。」。而理論與實際上的不一致就來自於人民的信心。央行 QE 政策的威力在於,建立人民對於未來政府短期利率的「可信預期」。QE 政策的階段目標通常是調降短期利率(而且是要維持低的短期利率很長一段時間),但政府光說自己會調降短期利率是口說無憑的,僅有當政府自己也藉由 QE 攬了一大堆短期債務在身上時,大家才會認為政府有「誘因」使短期利率保持在低點。因為當政府扛了很多短期債務,若短期利率低,則所需負擔的利息成本也比較低,那麼政府的預算使用自然會更有彈性。所以,只有在 QE 的前提下,人民相信央行在利益考量方面真正地與自己站在了同一個陣線上。 ↩︎

  2. 量化寬鬆政策是指央行利用央行儲備(reserves)購買長期債務,或者利用發行短期債務買回自身的長期債務,藉以改變央行持有的債務結構。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誠如白鯨記裏頭的鯨魚,我們所追捕的社會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對每個讀者而言可能有不同意義:它或許象徵著人類的極限及不可抗力;它或許純粹滿足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它也可能只是一個謎。不論真相為何,也不論真相對你而言代表著什麼,我們都在此誠摯邀請你一同踏上追尋白鯨的旅途。